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孙东升
根据货币国际化的五个阶段的标准基本可以判定,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刚刚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且这第一步从抬腿到落地已经迈了十年之久,我们又何来的亢奋之情?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构国际货币体系议题正备受关注。其中,人民币国际化呼声在国内空前高涨,许多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使人民币迎来了实现国际化的重大战略机遇,“人民币挑战美元的条件接近成熟”。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此,不少分析人士用“里程碑式的意义”来形容我国这一举措,在他们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指日可待。
人民币国际化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人民币挑战美元的条件真的成熟了吗?亢奋之余不妨冷静下来稍作分析的结果是,“2009人民币国际化元年”只不过是个传说。
人民币国际化尚处起步阶段
理论上讲,可以将货币国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发行国的货币只是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民互市贸易中作为计价结算手段,在空间上是货币发行国与个别邻国使用,且多在民间进行。
二是初级阶段,将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扩展到边境贸易中作为计价结算的手段,空间上是货币发行国与多个邻国间使用,且货币兑换使用开始进入官方渠道,自由化程度略有提高。
三是中级阶段,将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扩展到一般贸易中作为计价结算手段,扩展到货币发行国与非邻国之间的贸易,货币发行国的货币已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四是中高级阶段,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扩展到作为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工具,空间上扩展到非货币发行国之间的交易,被接受的范围更大,货币发行国有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为非居民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和投资环境。
五是高级阶段,货币发行国发行的货币成为国际储备手段,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成为政府干预资产,即成为储备货币的组成部分,被相当多的国家所接受。
以此标准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如何呢?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契机,人民币现金跨境流通现象逐步扩大,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被广泛使用。我国政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先后与越南、俄罗斯、老挝、蒙古、缅甸等协定了边境贸易结算协定,并先后与亚、欧、南美多国签署65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
但实际上人民币的结算范围仍然局限于边境的民间贸易,且使用地域主要限于越南、缅甸等我国南部和西南部的邻国边境贸易中,北部和西部及东部邻国中除蒙古和朝鲜的边贸中较多使用外,在与其他邻国的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并不高,更没有出现邻国之间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大量进入官方储备的情况。
从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来看,在国际贸易结算当中,美元所占比重超过60%,日欧元都低于10%,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可以完全用“忽略不计”来表达,即便是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以美元进行结算的比例也高达73%左右,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至于国际储备货币中人民币所占比例连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