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微博) 刘东亮(微博)
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人民币将扩大波幅的言论引发关注,这或许是人民币放宽波幅已经提上具体议事日程的标志。同时,结合此前日本有意购买中国国债的消息,我们推测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提速,而这将加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快向市场化转变。
日本有意购买中国国债,如果成行,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一次突破,虽然购买的数量并不多,但信号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迄今为止,世界上充当储备货币的主要是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少数货币,相当于组建了一个“主流货币俱乐部”,中国虽然此前与许多国家的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但并未上升到储备货币的层面,日本此举标志着首次有发达国家承认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价值和地位。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仿效日本提出类似的需求,未来对中国国债的需求可能不是以百亿美元,而是以千亿美元来计。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将会对人民币的内外市场均产生重大影响。
对内而言,在国债市场上将出现新的力量——外国央行。尽管对日本央行持有的中国国债将来如何退出,尚未见到明确安排,但外国央行对中国国债的买卖行为,必然影响到国内市场利率走势(特别是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甚至会影响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货币投放的效果。这种局面有点类似于美国面对的形势,一旦外国央行集中抛售美国国债,可能抬升美国市场利率,令联储压低利率的举措受挫,未来中国如何应对此种情景,保证金融安全,将是一大挑战。
对外而言,则可能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起到倒逼作用。无论是国际化,还是作为储备货币,都要求人民币实现自由浮动,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人民币资产在境内外的价格,避免套利资金对金融市场秩序的扰乱,并满足海外持有人对人民币流动性的要求,同时,这也可以使得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更为透明。
自由浮动必然要求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即由市场的参与者来制定价格,这就使得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必要加速推进。
首先,逐步放宽人民币的每日波动区间,这也是周小川行长在讲话中所提到的,目前上下千分之五的浮动区间,从长远来看,显然不能满足真实汇率的波动需求,国际市场汇率日波动1%-2%均属正常,因此可考虑将浮动区间扩大到上下1%,甚至更宽;其次,随着波幅的放大,人民币中间价的作用将逐渐被削弱,市场力量可以在较广阔的区间内表达与中间价不同的意见,此时,可逐渐在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加大市场力量,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参与程度,增强中间价对市场意志的体现;之后,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过程中,随着境内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回流渠道逐步建立,欧美金融机构将会持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资金,届时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不会只局限于香港或某地,而是遍布全球,一个24小时运转的离岸市场将应运而生。如果继续以中间价来引导市场价格,将会造成明显的汇率双轨制,为投机资金套利提供便利,此时应考虑取消中间价及波幅限制,改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在资本账户放开的情况下,境内外价格将会趋于一致,并形成一个价格自由浮动的连续市场。
一旦上述改革完成之后,不仅可以大大增强人民币的吸引力,便利贸易与投资,吸引更多的国家将人民币配置为储备资产,同时还可以使得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无的放矢,任何指责人为操纵人民币汇率或中国汇率不透明的言论都将破灭。当然,这一进程不应是独自进行的,而应与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放开结合推进,同时,这也不代表央行放弃对市场的管理,无论是日本还是瑞士,或者其他国家央行,都会在市场价格出现极端波动时入场,稳定汇率,相信中国亦不会例外。(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