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渠道,也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成为银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信用评级作为银行信用风险最重要的评估手段之一,对于银行控制信用风险、提升绩效十分关键。
多年来,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尽管如此,中国各区域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并不是同步的,各区域之间市场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背景,给当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应当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市场化给企业造成的影响,以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信用评级的理论与实践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贷评级,按照信用评级机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信用评级和内部信用评级。一直以来,外部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都被认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但随着评估行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外部评级的可靠性。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评级机构未能事先作出及时的预警,这更加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不信任。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内部评级越来越受到重视。
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经验判断阶段、分析模板阶段、打分阶段和模型化阶段。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化阶段。传统的多变量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如判别式方法、Logit方法和Probit分析方法都是被广泛使用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随后学者们引入了非参数方法,如神经网络方法、分类树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的改进。
由于数据库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等原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采取的仍是打分法。在打分方法中,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评价指标的挖掘和影响机理的分析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更是重中之重。各大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指标选取方面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上是通过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等方面进行打分,从而得出信用评级结果。尽管在微观层面各大商业银行考虑的因素基本一致,但在宏观因子的选取方面并没有形成一致观点。其中,市场化程度作为影响企业信用评级的宏观因素之一,已被一些金融机构纳入考虑范围……(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13年第24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