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新年测试周之后,股市依旧没能摆脱连跌的命运。尽管取消了“熔断”,但疲软的股市并没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惊喜。而之后,在市场对“熔断”的各种诊疗中,“T+1”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分析者都将“被严重限制了的市场流动性”视为熔断测试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股市之所以走不出阴跌,就是因为这“T+1”的脚镣太沉重,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其实,中国的股市并非一开始就带着“脚镣”。1992年上交所在取消涨跌幅限制后实行了“T+0”交易规则,1993年深交所也开始实施“T+0”制度。这一举措使得全国股民暴增,大量游资进入股市。当时“延中事件”的主角延中实业股价从7元暴涨到80元,上海股市更是从几百点冲到1500余点。然而股市的繁荣蒙蔽了投资者对于危机的辨识能力,股市见顶后随即调头,不足半月一半市值化为泡影。巨幅的涨跌让管理层意识到,当时的股市急需一个稳定器降低风险、减少投机,于是“T+1”应运而生,并伴随股市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
对比两种交易机制,我们发现,“T+0”显然更有利于现今金融市场的发展。在“T+0”的交易制度下,一笔资金可以多次交易,将有效地提高市场的流通性、活跃程度和交易量。“T+0”交易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有助于投资者提高其盈利水平。而“T+1”交易中,投资者没有办法在当日卖出股票,有效地止损、避免风险扩大,这也是“熔断机制”失败的直接诱因。最重要的是,“T+1”交易有可能成为机构操纵价格谋取利益的手段,机构可利用投资者在买卖股票过程中的时间分离操纵股价,轻易套取巨额利益。
“放必乱”的特有国情,让管理层在金融制度改革上如履薄冰。中国的“T+1”机制,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广大散户的利益,如果放弃,很容易使中小股民遭到机构清洗,这正是管理者所担心的。但伴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股市制度的完善、股民投资的理性化,一项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制度才更能迎合需求,因此“T+0”时代势必到来。
实际上,在流动性更强的金融期货市场,“T+0”机制运作良好,最典型的便是沪深300、上证50等股指期货。在最近波动剧烈的行情下,许多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投资者都获取了不小的盈利。与股市不同,股指期货可当日交割,没有手数限制。并且既可做多又能做空,根据股市变动随时改变交易策略。股市上涨做多盈利,股市下跌,做空一样赚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