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公告,将以3443.2万欧元的价格受让荷兰投资所转让的招商基金11.7%的股权(2457万股),受让完成后公司持有招商基金股份由6993万股增至9450万股,股权比例由33.3%提高至45%。
这意味着继金元惠里前股东比利时联合银行主动退出中国基金业之后,ING成为第二例主动退出中国基金业的外资方。由此,2002年年底成立的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将成为纯内资公司。
“之后我们银行系基金的特征更为明显。”招商基金内部人士表示。
“5年前,外资方还是挤破脑袋想获得中国基金公司的股权,如今似乎世道已变。”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招商基金变局
合资基金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外资方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另一种外资方单纯作为财务投资,给基金公司贡献最多是资本金。
事实上,早期的合资基金公司多有外资股东参与经营管理,而招商基金则是当中典范。
招商基金在年终总结中曾提到ING的作用:“完成了对ING的投资研究技术从借鉴向实战使用的过渡,包括PFG初选股票库,SRS股票评级,IRS行业配置,模拟组合,风险管理,组合投资等。”另有,在充分借鉴ING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开发模型PDM(Product Development Module)等等。
至今,招商基金仍留有众多ING的“遗产”:比如招商基金的风控系统是其协助搭建的,至今招商基金尚未出现“老鼠仓”这类恶性丑闻;投研方面ING将联邦模型引入招商基金,该模型至今仍被招商基金投研团队采用。
此外,在招商基金的一些业务范畴,亦有ING的身影。比如招商基金的QDII基金也有找ING做投顾。
但ING对招商基金的影响力,整体上在淡化中。早期的招商基金有多名ING派驻的高管,常务副总澳籍的战龙、副总澳籍高亚华,以及新加坡籍的投资总监陈进贤。但在2008年之后,招商基金已无一名ING派驻高管。两者的合作更多是在业务层面展开。
对于ING的撒手,招商基金认为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什么影响。ING对招商基金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内资股东全权控制了人事
体系。
唯一可能有影响的是招商基金和ING合作的业务,但招商基金也认为不会带来影响。
在招商基金内部人士看来,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增持公司股权之后,会产生更多红利:“我们应该更会受到股东的重视,招商基金作为银行系基金的特征也会更加明显。”
今年,招商基金旗下两只新基金招商安盈保本基金和招商信用增强债券基金都创下了同类型基金首日售罄的记录,招商银行的贡献功不可没。招商银行控股招商基金55%的股权后,这种支持力度或许会更大。
外资退出成趋势?
近期多例外资股东撤出中国基金公司的个案让业内认为这似乎是种趋势。
除了年初比利时联合银行撤出金元比联,另有英杰华放弃和中原证券合资基金公司。
2009年,中原证券、英杰华保险集团宣布分别出资51%、49%筹备成立中原英杰华基金公司。但三年之后,证监会披露的情况表明,该基金公司外资股东已悄然变更,基金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原英石基金公司”。
今年以来,外资撤出国内基金公司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身出问题不得不放弃中国业务。ING如此,英杰华亦如此,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英杰华的股价下跌30%,而公司前任CEO莫斯大肆扩张的“价值倍增计划”进展不佳,该公司的传统业务也节节败退,与中原证券合作成立的基金公司股权最终被出售。
另一方面,国内基金公司经营每况愈下也是重要原因。金元证券与比利时联合银行的分家正是如此。2006年金元比联成立以来,未曾盈利。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金元比联旗下共七只基金产品,份额合计11.74亿份,资产规模合计9.7亿元。而基金公司的盈利线已经上升到80亿元-100亿元。最终,比利时银行折价抛售持有金元比联的股权。
“资本都是逐利的,如果中国的基金公司足够赚钱,即便外资方要出售其亚洲业务,也会设法保留在中国基金业的投资。”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在2012年之前,也有不少外资退出案例,但都是为了满足“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而被动退出。比如,巴黎银行不仅拥有申万巴黎33%的股权,还通过旗下的富通集团持有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的股权,以及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的股份。泰达荷银的股权转让,主要原因为荷银被富通收购,为了满足“一参一控”规定,富通必须转让所持股权。2010年,巴黎银行亦为了满足“一参一控”规定,将所持申万巴黎33%股权转让给日本三菱。
但2012年,外资的退出全部是主动的。
“过去,合资基金公司中外股东常常发生冲突,但为了共同的利益,没有分家的情况,今年出现一系列的情况,只能说利益弱化了。如果基金公司盈利状况继续恶化,不排除更多的外资股东撤离中国基金业。”前述上海某基金公司高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