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急速扩张导致的研报泛滥、研究员水平参差不齐、畸形的考核机制、追求曝光率等。
2004年至今,卖方研究可谓风生水起,研究员的队伍也在急速膨胀。据
中信证券统计,参选“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人员数量由2004年的450人骤升至目前的1100人;每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超过10万份。
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研究员的职业发展,3年是起步期,达到能完成深度研报的成熟期则需5年之久。由于大量新入行的研究员尚达不到撰写深度报告的水平,在巨大工作量的考核下,便做起了季报、半年报、年报和重大事项公告的点评工作,更有甚者做起了行情日报撰写,目前此类内容的占比达研报总量的绝大多数。
实际上,由于买方需要将各家研报进行相互印证,的确需要各家研究所对各种事项公告和季报年报的点评,但业内一致的观点是,研究员如果专注于点评之类价值不大的研报,将难有时间进行深度报告的思考、调研和撰写,这也就要求卖方机构在考核机制上要注重深度及动态追踪的研究。
对于买方研究信息过载,多家研究所所长给出了另类解读恶性竞争。上海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眼下不少券商的研究所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早8点之前疯狂地向买方的邮箱和手机发送研报和研报摘要,要在买方的邮箱、手机信息被其他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灌满之前,将自己的信息送达。
毫无疑问,这种竞争已经属于恶性竞争。其目的是通过不当手段打压其他研究所,从而获取更多关注和分仓收入。这种行为已经打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靠市场化的手段已然无法根除,应该引起行业协会的重视并矫正此类不良风气。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在深度研报上无法超越对手的研究所,纷纷选择曝光率竞争的“法宝”,这也是造成买方信息过载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不少中小型券商的研究所或研究部,无论在研究深度方面,还是在特色研究方面均无所建树,因此采取了博取曝光率的竞争方式。记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行为,通过提升曝光率的确能在媒体、买方提升知名度,但至今为止尚无一家券商研究所能通过曝光率提升美誉度,毕竟影响研究所重要程度的是影响力而非知名度。
而记者在对买方研究的调查也显示,中小型的研究所并非没有市场,其市场主要体现在特色服务,例如东兴证券通过新能源行业研究、五矿证券通过有色金属矿业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分仓收入。而只注重通过高频曝光提升知名度,而不注重通过提供特色服务提升美誉度的中小券商则难以得到买方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在证券时报和新财富近期举办的研究所高峰论坛上,不少买方认为,同质化的研究和服务是导致买方低质量的信息过载、高质量信息缺失的根本原因,纷纷呼吁卖方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
(本版报道部分观点源于证券时报与新财富近期联合主办的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
作者:李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