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在深圳创办自己的私募基金,成为了近期最热门的话题。基金经理“奔私”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且数量曾出现连年上升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弱市行情中,仅有3人“公转私”。业内人士表示,自2011年以来阳光私募发展陷入困境,且“公转私”后部分基金经理业绩未能延续,投资者不应只关注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
6年间87名基金经理“公转私”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了2006年以来从公募转到私募的基金经理(仅统计已发行产品的基金经理),截至2012年10月24日,一共有87位基金经理选择了从公募转战到私募领域。从时间来看,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高潮开始出现在2007年,今年则出现大幅回调。
统计显示,2007年共有16位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并发行了第一只产品,相比2006年仅3位奔私的数据来看,规模是前一年的五倍多。基金经理奔私的最高潮出现在2010年,全年一共有21位公募精英转战私募领域并发行了产品。在2007年到2011年的这五年时间中,平均每年有16.2位基金经理从公募转战到私募领域。不过,今年以来转私的基金经理却又出现了回调,截至10月24日,仅有3位基金经理转战私募并发行了产品。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该数据的变化与这几年市场变化有关。私募基金于2006年开始兴起,在当年选择吃螃蟹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选择了继续观望。而当2007年和2008年,尤其是2008年遭遇经济危机以来,这个行业正在慢慢显示出新兴事物的生长力,在2008年大放光彩的阳光私募吸引了不少人才涌入,这一时期涌入私募的公募人才开始不断增加,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直到2010年达到一个最高峰。自从2011年市场开始处于下行通道之时,许多传统的阳光私募的表现渐渐不再那么如人意,此时转行的人数又开始减少。
“公转私”遭水土不服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的前例中有不少转身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是进入私募行业后变得沉默无名。
据好买统计,赵军在淡水泉曾先后管理过26个产品,业绩普遍较为理想。星石的江晖、尚雅的石波、泓道的孙建冬等均是从公募转投到私募的,业绩也都十分突出。但除这些人之外,在私募界依然能够保持良好投资业绩的人并不多。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公募基金经理转到私募战场,不仅仅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因为在私募基金中,收入主要来自于业绩提成,若业绩不佳,收入也会急剧减少。尤其遇到熊市之时,相对于在公募基金时的旱涝保收,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显然更加难过。在熊市中,背靠大树的日子要明显好过单打独斗的生活。另外,调出公募自己做私募的基金经理们少了基金公司强大的投研团队做后盾,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再加上私募基金的操作风格较为灵活,部分从公募基金转过来的基金经理们难免也会出现水土不服。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许付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中一味地跟着基金经理走的思路并不适用于那些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们,投资者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更加关注基金经理本身的投资风格,仔细判断其投资风格与当前市场形势合拍与否,以及公司投研团队的支持等才是决定私募基金经理收益及排名的主要因素。
[网络编辑 子非鱼]来源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