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健
早报记者 柯智华
执掌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投瑞银”)6年多的尚健正式离职。
根据国投瑞银昨晚发布的高管人员变更公告,总经理尚健因个人原因于11月5日正式离任总经理职务,公司现任副总经理刘纯亮于同日代任公司总经理职务。
这一离职让业内感到意外。今年年初国投瑞银将注册地由深圳迁往上海。而不久前尚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基金业正处巨变前夜,并认为在一系列行业新政的作用下,基金业将重新迎来勃勃生机。
目前尚不清楚尚健下一步去向打算,其在接受早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亦未予置评。
公司近6年规模增7倍
资料显示,出生于1967年的尚健,拥有美国康涅狄格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在加盟国投瑞银之前,其先后担任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副处长,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战略委员会副总监,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拥有监管层工作背景的总经理,尚健以创新开拓市场能力见长。
基金业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在担任华安基金副总经理时,尚健分管产品开发,带领团队开发了国内首只增强式指数基金华安180;在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设计上开发出的华安模式,后来成为国内货币市场基金的标准模式。后来,在任职银华基金总经理期间,银华基金公司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在国内基金业第一个推出“上证基金通”产品,尚健并在银华货币基金上第一个引入分级的概念,这也成为后续所有货币基金沿用的一个通用模式。
尚健履新国投瑞银后,即在产品创新方面发力。2007年推出业内首只创新分级基金瑞福基金,开启了分级基金的潮流。其后于2009年又发行境内首只创新分级指数基金;2010年开始发行系列行业指数基金;在专户产品上,国投瑞银不仅率先取得基金业首个期指交易编码并成功入市,此后又首先推出以股指期货套利为主的多重套利策略专户产品;今年,国投瑞银又是第一个推出含有商品期货套利策略的基金专户,为投资人转战对冲时代提供新的投资工具。
凭借创新,尚健带领国投瑞银由小型基金公司进入中型基金公司行列。数据显示,2006年5月尚健正式加盟国投瑞银,其时该基金规模为53.76亿元,行业排名位列后二分之一。其后随着证券市场的好转,国投瑞银规模迅速提高,截至2012年9月30日,国投瑞银的资产管理规模为354.78亿元,在可比的70家基金公司位列23名。
尚健离职后,国投瑞银代任公司总经理一职的刘纯亮也有着监管层的出身背景。
根据国投瑞银公告,刘纯亮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和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员。此前先后担任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会计、柏德豪(BDO)关黄陈方国际会计师行会计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稽查员、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监察法律部负责人、督察长。
刘纯亮于2007年4月加入国投瑞银,2007年7月任公司副总经理,在国投瑞银主要分管前台和后台多项业务。
基金业再现高管离职潮
实际上,随着近两年证券市场的低迷,基金公司发展也陷入了低谷,一批基金高管纷纷挂靴而去。以今年为例,算上尚健的离职,今年以来基金公司总经理变动总数达到了10位,延续了近两三年以来的高管离职潮。
具体来看,这些离职的总经理还有华夏基金范勇宏、万家基金杨峰、申万菱信基金于东升、东吴基金徐建平、浦银安盛钱华、方正富邦宋宜农、东方基金单宇、长安基金曹阳和中银基金陈儒。
此外,南方基金公司总经理高良玉的离职也已得到确认,只待最后公告,这也意味着国内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创始人全部离职。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基金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反映了基金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压力以及人才流动的高度市场化,这是市场化的“积极”一面。但另一方面,市场普遍关注的基金公司管理层及员工激励机制的缺失,也是导致部分高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监管层也加快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步伐。今年上半年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上海表示,监管层或将对基金公司不超过5%以内的股权激励开闸。
到目前为止,基金高管的股权激励已经有所进展。11月1日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称,在保证基金公司控股的前提下,运行基金从业人员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的子公司。
“我希望子公司可以做(股权激励),基金公司也可以做。”某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此前告诉早报记者,股权激励一定程度上将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
上述高管继续分析说,公募基金今后的生存处境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以前公募基金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今后随着各类资产管理公司的兴起和基金公司牌照的不断增加,公募基金面临的将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包括人才在内各种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将是一个常态。
今年来离职的
基金公司总经理
基金公司 离职总经理 离职日期
长安基金 曹阳 4月10日
中银基金 陈儒 4月26日
东方基金 单宇 4月27日
华夏基金 范勇宏 5月9日
方正富邦 宋宜农 5月25日
万家基金 杨峰 6月2日
浦银安盛 钱华 7月23日
申万菱信 于东升 8月3日
东吴基金 徐建平 9月17日
国投瑞银 尚健 11月5日
早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