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年末,新基金扎堆发行。在新基金火热发行的背后,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发行的股票型基金约70%亏损,亏损总额达334亿元,而基金公司却从中收走了78亿元的管理费。专家认为,基金公司在“旱涝保收”机制的掩护下,其首要目标蜕变成做大基金规模赚取管理费,而非真正为基民忠实理财。
基民亏损17亿 博时基金公司仍赚近亿元
业内人士向记者爆料称,博时基金管理公司近三年来发行的股票型基金几乎全部陷入亏损,最高亏损比例达32%,但是博时基金仍旧收取了近亿元的管理费。
公开信息披露公告显示,2009年以来博时基金共发行约12只股票型基金,截至2012年12月21日,这12只基金份额累计净值平均亏损约17%,其中亏损比例超过30%的基金多达4只。2009年到2012年5月前发行的10只股票型基金的定期信息披露公告显示,这10只基金累计亏损约17亿元。与此同时,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在这10只基金上收取的管理费累计超过8000万元,亏损最严重的博时上证超大盘ETF2009年以来共收取管理费约2000万元,居10只基金管理费总额之首。
博时基金的现象并非个案。市场机构统计显示,2009年以来发行的304只股票型基金当中,如今220只亏损,总亏损额达334亿元,同期基金管理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多达78亿元。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表示,基民巨亏,基金公司仍旧赚得盆满钵满的不正常现象反映的是基金管理费“游戏规则”不正常。目前我国基金公司普遍采用固定费率向基民收取管理费,管理费的具体比例由成立基金时的基金合同确定,这种方式无法有效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才造成这种怪象。
“旱涝保收”引发基金乱象
目前,基金公司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一般采取1.5%的管理费率,被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一般多采用0.5%的管理费率,基金公司按照基金的每日净资产按日计提。不论基金盈亏状况如何,基金公司固定比例的收入几乎雷打不动,在熊市持续的当下,单一的固定费率制带来的弊端逐步显现。基金公司陷入“规模”大比拼。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共发行股票型基金71只,而2012年已经发行的股票型基金多达89只。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说,质量不好的基金产品不断发行,这说明一些基金公司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扩大规模赚取管理费,为基民理财赚钱变成了次要目标。基金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基金公司人才短板渐显。博时基金公司2012年至今共发行了4只股票型基金,其中三只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均为胡俊敏。陆磊说,基金经理直接影响基民资金的投资方向,不同基金的风格不同,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的管理有很大差异,一人同时兼任几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时间、精力难以分配,专长也难以发挥,这是对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
应该尽早推管理费率多元化制
多位专家认为,基金法修订在即,亟须在法律中对现有的管理费固定收费机制进行改革,及时推出管理费率多元化制度,建立对公募基金更具激励性的收费机制,减轻基民负担,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奚君羊表示,目前单一的固定费率制度下,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比拼,靠发行新基金拼规模去赚取管理费,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优劣并未在管理费率上体现出来。正常的市场竞争应该是,管理费率与基金公司的特色产品、特长、投资风格与偏好挂钩,理财水平高的基金公司管理费率可以更高,理财水平差的基金公司管理费率就应该更低,而不是所有基金公司都一个样。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