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肥胖而愚蠢”的农夫——牛市为什么拿不住
许多投资者都知道牛市要捂股,可又有几人能捂住。刚刚赚了一点儿钱,就开始惦记落袋为安了。随着股价时而翻红,时而翻绿,投资者的心也七上八下。此时,在参照点漂移的作用下,投资者感知到的赚钱时间在减少,“赔钱”时间却在增加;同时,赚钱的效用更影响了投资者赚钱的乐趣。前面说过,第一个10%的上涨让投资者兴奋不已,但第二个、第三个10%就不再能让投资者感受到当初的兴奋了;如果某一天或者是某一时刻,股价快速回落,使投资者的痛苦感倍增时,也就到了了结财务账户的时候了。落袋为安的行为,重要的是
一个“安”字,因此,在了结财务账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结心理账户。
如果到此为止,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是既获得了真实收益,又能感受到“落袋为安”的安心,“鱼与熊掌”兼得,何乐而不为呢。但实际的结果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实上,除非投资者离开这个市场,否则,你还是要乖乖回来的。麻烦的是,当投资者想再次进入市场的时候,发现股价又变动了,致使投资者的参照点又一次漂移。进还是不进又成了一个问题, 纠结呀!
在实际投资之时,我们卖出了某只基金,尽管我们对这只基金非常满意,一旦赎回,投资者就了结了这笔投资账户,成功地完成了一个投资过程。而再次开始的投资是困难的,尤其是原先赎回的基金已经又涨了5%的时候,再次购买原先赎回的品种就难免心有不甘,而此时去买其他老基金的决策也会让投资者产生相同的心理。可见,“落袋”并不一定就“安”了。
通过频繁交易而买低卖高,在理论上行得通,然而在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即使在牛市这样非常明确的波段中,这种操作方法也仍然是不明确的,所以经常会遭遇失败。
客户频繁地交易乐坏了那些证券公司。因为频繁交易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投资者的钱在交易中不断地损耗,而证券公司、经纪人、交易员等却因为客户的不断交易而越来越富有。有人算账说,1万元钱,每天交易两次,每次要30元,一个交易日就要60元,一个月下来就要1200元。看看吧,证券公司、经纪人、交易员最终都买得起豪华的“游艇”,而客户却变得越来越买不起“游艇”。因为客户帮助他们买了豪华的“游艇”,因此他们必定喜欢这样的客户。对他们而言,这样的客户肯定都是“优秀”的客户。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斯韦德曾懊悔地说,在股票市场持续上涨了15年之后,他竟然还是买不起一辆凯迪拉克。这是为什么?斯韦德把这不佳的战绩归咎于他年轻时的态度,因为他年轻时非常崇拜一位爱尔兰老人,而这位老人的信条就是:“证券为什么而存在?不就是为了卖吗?所以,卖掉它。”因此,斯韦德一有利润就欢欣鼓舞地卖掉,仿佛已经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一般。但是,事实证明,他做错了。最终,斯韦德悟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买好之后就应该像一个肥胖而愚蠢的美国农夫一样,把这些股票紧紧地攥在手中,那些农夫即使在他们最贪婪的美梦里,也绝对想象不到股票可以让他们如此富有。”
因此,频繁交易造成巨额财富的损失是肯定的。沃伦-巴菲特曾在1983年致股东的信中详细讨论了这一点。巴菲特说:“股票市场的讽刺之一是强调交易的活跃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动性’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这些不能填满你口袋的经纪商很有信心能够填满你的耳朵)。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那就是,凡是对庄家有利的,一定对赌客不利,而过热的股市跟赌场没有什么两样。”
假设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而其股票年换手率为100%,每次都以公司账面价值进行交易,而且只需抽1%的手续费,这样算下来,光是每年股权转移的交易成本便占去资产净值的2%。
由于所有的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听音乐抢椅子”的游戏,所以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对自己征收了重税。如果每天交易量为1亿股,对股东来说绝对是祸而不是福,因为那意味着相对于5000万股日交易量,股东们为了“抢座椅”要付出两倍的手续费。
2007年牛市火爆之时,全年的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达2005亿元。平摊到股民头上,相当于每人贡献超过2800元。而在2009年,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为1107.66亿元。换句话说,投资者只因为手痒而将手中股票换来换去的代价,就等于是耗去众多大企业辛辛苦苦一年的所得,相当于工商银行全年净利润的两倍之多。
所以,投资者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像小弗雷德-斯韦德所说的“肥胖而愚蠢的农夫”吧,因为试图通过频繁交易低买高卖而获利,最终必然亏损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