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振盛上海报道
连续两个交易日,压抑已久的银行股,终于显露出爆发的迹象。
12月1日,银行股先扬后抑,早盘带领上证指数冲至2720高点,光大银行(601818)在早盘的涨幅甚至一度达到了9.74%,中信银行(601998)涨幅也达到了8.02%;交通银行(601328)、建设银行(601939)等在盘中的最高涨幅也分别达到7.87%和5.11%。
不过,随后银行股价都纷纷回落调整。截至收盘共有6家银行股上涨,表现较好的是中信银行涨2.95%、光大银行涨2.89%。事实上,银行股在上周五更为疯狂,银行板块指数单日狂涨8.21%。
“银行股上涨的核心逻辑其实应该是便宜,目前是估值回归的过程。”上海一位阳光私募基金总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时市场强烈的降准预期也是刺激银行股上涨的原因之一,但该消息最终并未成行。
另外,随着存款保险即将推行,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测算,虽然存款保险覆盖了99.5%以上的存款人,但是估计覆盖的存款在40%-50%左右。估计费率大概分四档,分布在4-10个BP之间。静态估算,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在1个百分点左右。
“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价值回归之旅要趟过的第二道河流,现在已悄然接近彼岸,大大早于市场预期。银行板块价值回归的空间已经打开。”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也认为。
机构开始追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12月1日,A股16家上市银行合计净流出资金14.58亿元,其中资金净流出的前三家分别是兴业银行(601166)(2.87亿元)、平安银行(000001)(2.24亿元)和南京银行(601009)(2.05亿元)。
即使如此,仍然难以掩盖部分机构对银行股态度的转变。在上周五,交易所公布的收盘后的交易数据显示,机构资金是追捧银行股的重要力量。买入光大银行的前5个席位中,第2、3位都是机构专用的席位,合计买入3.23亿元,卖出的前5个席位全部都来是营业部的席位。
从连续三个交易日内的资金进出情况来看,买入光大银行的最大席位也是机构专用席位,累计买入6.23亿元,而在卖出席位中并无机构的身影。
机构对交通银行的追捧则更为热烈,在前5个买入席位中,机构就占据了4家,合计买入金额达到5亿元。而在卖出的前5个席位中,仅有中信证券(600030)总部(非营业场所)等2家机构席位,累计卖出金额合计为1.35亿元。
宁波银行(002142)的情况也类似。在涨停当天的买入前5名席位中,就有两家属机构专用席位,合计买入5264万元,并且没有卖出金额。与这两家机构一起买入的还有著名的游资大本营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营业部,买入金额2476万元。
平安银行也是如此。当天共有国泰君安交易单元两家机构席位上榜,合计买入2.78亿元,而在卖出的前5个席位中也没有机构的身影。好买基金的仓位测算报告显示,目前公募基金对银行股的平均比例仅有1.43%。
近45亿净流入
“公募基金原本配置银行股就很少,譬如虽然上周五银行股猛涨,但是不少基金的净值却是下跌的。”好买基金研究员白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0月底到不少基金公司调研时,基本没有人看好银行股的投资机会,大家更关注的是券商。所以在这波银行股行情中,很多基金都有些跟不上调仓的节奏。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在11月28日,二级行业中资金净流入最大的行业就是银行,16家上市银行合计净流入资金44.7亿元。其中,资金净流入前十大个股分别是民生银行(600016)59286.12、浦发银行(600000)52295.17、兴业银行46543.77、平安银行40925.76、交通银行38918.44、中信银行34057.20、华夏银行(600015)29042.42、光大银行27715.83、中国银行(601988)27282.89、建设银行27066.66,单位均为万元。
11月30日,央行公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核心是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所有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随着后续的银行破产条例、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等相关细则陆续出台,市场预期最快存款保险制度将在明年下半年正式实施。
中金公司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符合市场预期,短期内不会对银行股产生较大影响。法兴银行也表示,一旦出台《存款保险条例》,进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向新政策性利率(基准存款利率)的过渡和贷存比率放松,都将需要加快速度。如果没有进行银行间流动性同步放松,政策性利率(基准存款利率)下调,实际上实施类似于对现行体系的收紧措施。(编辑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