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A股市场先抑后扬,截至3月27日,沪指月内累计上涨11.5%。二级市场上的活跃带动了大宗交易市场交投热情高涨。月内总成交规模不完全统计已超越去年12月创出的749.64亿元的峰值。
成交规模有望再创新高
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3月27日,沪深两市共有389只A股公司发生大宗交易1444次,累计成交61.14亿股,成交总金额815.08亿元,在月内尚有2个交易日数据未统计的背景下,成交规模环比2月份大幅扩张了63.65%。而伴随着市场交投的活跃,3月大宗交易成交金额不仅环比大幅增加,目前815.08亿元的成交规模已刷新去年12月大宗交易市场创出的749.64亿元峰值。同时,与成交规模的放量相比,本月大宗交易整体折价环比下降至5.17%,这表明市场中投资资金的热情度仍处于持续高涨中。
从统计结果来看,截至目前,月内发生大宗交易的389只个股,171只累计成交额过亿元,31只个股成交额超过5亿元,9只个股超过了10亿元。个股中,中国平安的月成交规模最大,3月4日至27日发生了38次大宗交易,累计成交1.56亿股,涉及金额100.18亿元。在买卖席位上,机构席位仍处于买入的主导力量,10次合计买入股份1.25亿股,占月内公司总成交量的80.13%。有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基金、险资或社保等机构借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中长期建仓的行为。而卖出方则有可能是QFII或小非,其减持原因很可能是调仓或资金需求等。此外,观察中国平安本月发生大宗交易的折溢价情况,38次交易中3笔平价成交,其余全部折价成交,其中24次折价幅度超过9%。另外,月内上海电气、京东方A、赛象科技3只个股的大宗交易规模也十分可观,目前均超过了20亿元。
机构席位表现活跃
在一般的观念中,频繁的大宗交易往往被视为利空,因为大宗交易市场的减持方多为公司的重要股东,相对外部投资者其信息占优,减持一般意味着不看好公司未来的股价。但国泰君安则认为,重要股东占据信息优势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考虑到税收等因素,股东在大宗市场上抛售股票却不一定意味着对公司未来股价不看好,在某些条件下,大宗交易市场的交易信号非但不是卖出股票的理由,反而提供了逢低买入的良机。而无论股东抛售动机如何,机构的大量买入则必然有其自身的考虑,且大宗交易可以透露出机构买入的具体时点与价格,从这个角度讲,机构的买卖行为完全可以被投资者用来当作选择投资标的重要参考依据。
统计显示,目前月内共有45只个股在大宗交易平台获得了机构的青睐,从买入金额及占流通股本的比例看,京东方A、易世达、川化股份、中国平安等个股均获得了机构的厚爱。其中,相比其他公司月内被机构多次买入,易世达虽然仅在3月4日获得机构一次买入,但295万股的成交量仍占公司流通股本的4.17%。
QFII频频出手抢筹
除机构席位在大宗交易市场中出手活跃外,本月QFII也在频频出手抢筹。统计显示,以中金公司相关营业部为代表的QFII大本营频频现身大宗交易市场。从资料来看,从今年年初开始,QFII就有潜伏处于调整中的银行股的迹象。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中金淮海中路、中信证券总部等QFII席位多次买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股,这与同期QFII新开户的迅速增加成很好印证。中国结算2月份统计月报显示,2月份QFII新增A股账户20个,这是QFII自2012年1月以来连续38个月开立新账号,至此,QFII家数已达到277家。QFII数量的急剧增加,显示出A股市场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海多资金关注。
(责任编辑:DF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