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举进军新三板市场的机构资金或许从未想到,有着“中国纳斯达克”之称的新三板市场,居然也有今天。
2017年11月13日,三板做市指数(899002)盘中一度跌破基点1000点至999.18,最终报收1001.12点,创下做市指数推出以来的新低。
11月14日,做市指数继续走低,盘中最低报998.89点,再创历史新低。
挂牌公司数量已经迈入“万家时代”的新三板市场,曾吸引大量机构资金入场。Choice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一共有超过7500只新三板基金以及相关理财产品,主要包括私募证券、私募股权、信托基金、券商资管和公募专户。
然而,随着新三板市场的持续低迷,这些新三板基金的表现也未能尽如人意。
过半新三板基金今年亏损
据数据统计,目前有净值披露的新三板基金一共有近3000只,其中6个月以来回报为负的近40%。
24只有净值更新的公募专户产品中,有13只产品近6个月回报为负。其中,“嘉实新三板2号”近6个月以来的市场回报为-18.70%,“千石资本-朱雀市场龙泽1号A期”为-15.42%。
“嘉实新三板2号”专户产品在今年4月份净值最高涨至1.0860,但随后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截至目前,该产品净值仅剩0.7740。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11月14日,今年以来能查到净值的86只投资于新三板的私募证券基金产品中,只有30只基金盈利,超60%的产品亏损,有4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50%。
最惨的一只私募产品要属“中融鼎新-白羊新三板投资基金1号”。自2015年3月高位成立后,该产品开始跟着新三板做市指数一起阴跌,净值从未上过1元。目前该产品最新净值为0.2244元,成立以来跌幅达77.56%,今年跌幅为68.44%。
此外,受并购重组新规影响,过去两年间押注新三板的定增基金和并购重组基金也面临风险。
2015年是中国定增市场爆发之年。公开信息显示,财通、九泰、国泰安保等基金公司先后通过旗下专户或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设立了新三板产品。从发行规模来看,这些产品从几千万到过亿规模都有。例如“财通基金-睿智新三板定增1号”募集规模1.48亿元,“中科沃土沃泽新三板定增1号”实际募资规模为3030万元。
“2015年火热的定增市场,叠加当时做市商制度的利好政策,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新三板市场,当时做市商指数在2000点左右,很多新三板基金都是高位建仓。”一位新三板行业分析师指出,“现在亏损其实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新三板基金中,专注于股权投资的PE/VC占据了相当大比例。业绩不好的情况下,未来机构退出变现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产品密集到期压力大
除了市场环境和业绩问题,新三板市场低迷背景下,不少新三板基金还面临产品到期的困局。
多数公募类专户产品备案的期限结构为2年期或3年期,在2015年新三板市场的峰值后,2017-2018年,公募基金产品即将密集到期。
安信证券新三板分析师诸海滨指出,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公募基金类产品集中到期,到期规模高达80亿元,其中,3-7月是产品集中到期的峰潮,下半年产品到期数量和规模将有所减少。券商资管类产品数量共373只,数据可得的产品数量有168只,上半年产品到期规模达62亿元。
私募方面,诸海滨称,新三板私募证券基金的产品期限多集中在5年期,相比公募类基金产品期限较长。在2017年二季度产品集中到期潮过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产品到期压力仍存。
Choice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到期的74只私募产品中,有24只已终止,有45只展期,清盘比例达30%。
而公募产品的应对方式主要以延长期限为主。2017年上半年,公募类产品共到期95只,其中仅一只基金到期终止,其余基金仍在存续期,几乎所有产品都进行了展期操作,实际抛售压力并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延长存续期后,后续新三板市场的压力会更大。
诸海滨称,按照产品展期1年进行测算,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集中到期的产品,在展期1年后,集中到期时间将和原本2018上半年的到期产品重合,两个高峰重叠在2018年3-6月,也就是说明年上半年很可能迎来更为强烈的一波产品到期潮,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或是新三板市场产品到期的“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