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私募冠军、以“快刀八郎”为招牌的苏思通,其旗下部分产品如今跌至预警线甚至平仓线附近。令人眩目的私募黑马们刺激着人们的财富梦想,但黑马私募到底能跑多远?为何私募“冠军魔咒”频现?
苏思通无疑是2016年最大的一匹私募黑马,在大幅震荡的2016年取得了180.92%的收益,但他旗下的多只产品今年以来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根据第三方最新数据统计,苏思通今年旗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16.73%,其中蓝海六号今年收益率为-23.09%,最新净值为0.7880元,跌破预警线;蓝海二号今年收益率为-25.55%,最新净值为0.749,跌破预警线;蓝海三号今年收益率为-22.36%,最新净值为0.7241,已经接近平仓线。
投资行业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没有经过一轮以上牛熊考验的私募黑马们的业绩往往具有不可持续性。创势翔曾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荣登私募排行榜冠军,创势翔和其董事长黄平得以名噪天下。但在2016年3月到4月期间,创势翔在欣泰电气提示退市风险后,仍执意大举豪赌,先后投入2亿元成为欣泰电气的第二大股东。创势翔的2亿元投资基本已经打了“水漂”,创势翔的客户也蒙受损失。
事实上,在国内不长的私募行业发展史中,不时有曾登上过年度私募排行榜的黑马私募被发现存在长跑能力和风控水平堪忧的现象。曾荣膺2013年期货私募冠军的刘增铖出现爆仓事件;2010年的私募冠军世通资产常士杉也因为看错行情和风控失当导致旗下两只产品在2012年被强制清盘,世通资产此后改名为康庄资产;多次出现在私募排行榜上的倚天投资叶飞则因为夸大宣传等事项被出示监管函。
有人将私募年度冠军频频折戟的现象称为“冠军魔咒”,但“冠军魔咒”有其形成的深刻原因:首先获得年度私募冠军者必定是激进投资者,通过高收益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并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大,但激进投资本身就是高风险的投资,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市场行情突然转变同样会受损严重;其次,在过往多年中,私募冠军多剑走偏锋,依赖听消息、赌重组和炒热点等非常规武器,这种业绩背后的投资逻辑本来就不可靠,业绩不可持续也属必然。
分析人士表示,投资者在选择私募时,更应该看长期业绩,而非短期业绩,唯有经过一轮以上牛熊考验的私募业绩才具有参考意义。在海外成熟市场上,投资者对私募管理人的考察会细致到其婚姻状况、财务状况、消费习惯、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等。这些细节貌似与投资并无直接联系,但却能反映出私募管理人是否谨慎行事、勤勉尽责,在关乎投资者利益的重大事项上能否以投资者利益为重。
(原标题:“冠军魔咒”为何频现 私募黑马能跑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