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为了扩规模往往要与多家券商合作,产品账户分散在不同的证券公司,这样就导致一方面交易层面操作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不同托管机构的系统差别,此外,由于产品小而分散,也很难为客户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
近年来,随着私募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券商面向私募拓展业务也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从简单的托管、外包业务到建立整套私募服务体系,券商为私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不过,尽管券商的服务更加细腻,但私募仍有不少烦恼。
私募为了扩规模往往要与多家券商合作,产品账户分散在不同的证券公司,这样就导致一方面交易层面操作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不同托管机构的系统差别,此外,由于产品小而分散,也很难为客户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
交易系统操作难度大
随着合作券商的数量增多,私募基金在交易层面的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悟空投资创始合伙人王斌介绍,一般私募在哪家券商代销,产品就要在代销的券商那里开户交易。成立20多个产品就有十几家券商提供经纪业务。甚至有的券商,由于代销的营业部不同,也会要求私募成立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体量不大,如果分成3个产品,就要3个账户同时交易,这在一家券商内部都无法协调,多家券商合作的协调难度可想而知,这大大增加了交易的工作量和内耗。
沪上某中型私募基金董事长直言,不同的券商对应不同的交易系统,每一个都是单一终端,在产品较多的情况下,需要面对庞大的工作量。
“如果是公募基金,假设5个产品,每个产品买同一只股票,各买入20万股,汇集起来就是一个100万股的单子。但是私募基金如果要十几个账户合计买100万股,没有办法统一下单后再拆分,只能一个个账户地分别下单。如果有100个产品分在不同的券商,就需要非常多的交易员操作。这样也很容易出错,甚至会出现某个账户多买了,而另一个账户遗漏了的情况。”一位从业十余年的私募基金经理表示。
该基金经理表示,多账户逐一下单,即便下单速度够快,但下单先后毕竟有不同,同一标的不同账户的下单价格也会不同,进而导致产品净值不一致,对各个账户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
另外,上述中型私募基金董事长表示,除了交易问题,券商的客户群体的稳定性较差,频繁申赎也会导致一些产品体量大的私募操作困难。
不过,这一问题更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上,部分小型私募表示在产品量比较小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困扰尚不明显。另外,持股周期较长,换手率低的私募基金也较少受此影响。
需适应不同托管机构系统
除去交易上的不便,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私募绕不过去的。按照规定,私募基金的托管人必须是有托管资质的银行和券商。由于银行从事私募托管业务更早,话语权更大,私募基金基本上都是按照银行指定的系统走,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这也让私募在托管上更偏向券商。但在券商的托管上,私募也必须面对不同托管机构的不同交易系统,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率低下。
“由券商代销的产品都是单独托管的,私募在哪个券商发产品,它的托管业务也就放在哪家券商,而每个券商的托管都是分开的,无论是合同还是条款都不一样。”沪上某小型私募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私募如果托管在银行,这个问题也依然成立。“银行的流程是经过层层合规决定的,IT系统也是运作多年的,一般不敢轻易改变,一旦改变会引起很多问题。”王斌举例说,一个私募在某银行发一个产品,就要被指定一个系统,托管在其他银行的话,这个银行又会指定一个系统。
也有私募做过努力,尝试自主开发系统,但最后均不了了之。“券商是不会允许的,因为如果每个私募都这么做的话,开发出来的系统肯定不一样,那券商要相应开发很多接口了,这不现实。”华南一大型券商托管部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产品小而多致私募服务缺失
“每年到了三四月份报年报的时候,私募基金中后台人员都累得要命。不是私募不想做服务,是真的忙不过来。”有私募人士抱怨。
还有多位私募人士表示,在券商渠道代销的产品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都很小,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私募基金机构人员又不多,很难提供到位的服务。
沪上某中型私募基金人士表示,在公司发展初期,往往为了扩大规模竭尽所能扩展渠道,寻找多家券商进行代销,但大多券商的代销能力不足,产品规模都不大。加入合作券商有六七家,基金经理路演都做不过来,私募基金又要为了控制成本节约人员支出,服务很难覆盖,这也是私募基金的服务缺失的原因之一。“如果深挖一个渠道当然更好,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服务一家,了解和信任度当然就不一样了。”
也有北京某百亿级私募市场总监表示,如今公司规模有200多亿,原先为了发展在很多小渠道发了产品,现在根本服务不过来。正在考虑逐步清理一些非重点渠道的产品,集中到银行等大资金方,重点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