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五到本周二,三个交易日内两根百点大阴线,把3000点和2900点两道关口轻松击溃,市场信心也因此而降至低点。那么,货币政策的收紧,是否真的会终结这一轮“通胀牛市”?
由于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以及周一大幅反弹所带来的获利盘抛压的影响,昨日A股市场在早盘明显受到压抑;午后,受韩国央行加息影响,A股市场出现跳水走势,沪综指跌破2900点,最低探至2885.75点,以2894.54点收盘。技术形态上,沪综指出现了高位技术看跌形态。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伴随着近日大跌的是不断涌现的利空消息,货币收紧自不必谈,关于印花税传闻,机构减仓以及几家多头券商多翻空等,这些突然而至的负面消息使市场所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因素一:
外围利空影响发酵
影响力度:★★★★
据外媒报道,爱尔兰政府正全力抵制来自欧洲央行与其他政府的援助游说压力,严词否认正在与欧盟进行任何有关接受援助的讨论,但却并未排除寻求救助的可能性。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爱尔兰可能迟早会被迫交出财政主权而接受欧盟金融稳定机制的援助资金;而紧随其后的,很可能就是葡萄牙,西班牙则境况稍好。
另外,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2.50%,但为扶持中小企业的总额限度贷款利率仍维持1.25%的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8月起,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从5.25%逐渐下调至2%的历史低点,并曾连续16个月保持这一基准利率不变。迫于通胀压力,今年7月,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其后,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国内外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韩国央行又连续三个月将基准利率冻结在这一水平。
湘财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徐广福认为,这表明市场当前对政策收紧心存芥蒂,从而影响投资者心理,以及对市场的信心。韩国央行上调基准利率的信息传出后,市场开始担心我国央行步其后尘,进行加息或类似的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在此背景下,机构资金做多激情迅速下滑。更为重要的是,资源股等与货币收紧预期密切相关的产业股出现在跌幅榜前列,加剧了市场调整压力。
但在申万研究所市场研究部副总监李念看来,尽管爱尔兰债务危机以及韩国加息对国内市场的走势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从国内市场近期走势来看,导致市场近期连续大跌并非这些国外的偶发因素。他认为,近期市场大跌的本质,实际上是A股投资者感受到了来自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双重影响,在目前市场趋弱的情况下,杀跌力度就显得较大。
因素二:
年内会否再度加息
影响力度:★★★★★
自从10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大家讨论的焦点是通胀严峻以及政策紧缩,在再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普遍认为年内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李念认为,10月份的经济数据公布后,CPI数据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尽管之前央行已经加过一次息,在当时市场还认为只是偶尔行为,但4.4%的CPI数据令市场已经预感到形势不妙。国内将通过持续收紧的流动性来控制通胀,而当流动性回收时将会对A股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国庆后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没有一次大的调整,获利盘较大,在市场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资金会兑现等待消息面的明朗。
“其实之前央行的加息,还没有根本扭转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但CPI数据让市场开始担心,高通胀会加息。”李念谈到,“要控制高通胀,加息将会成为必然。在这种预期笼罩的氛围下,想取得转机的确很难。”
而徐广福认为,由于多部委酝酿应对高物价的措施,而这将使加息的可能性较小;而即便加息,也不会在今年内,明年一季度的可能性较大。“目前临近年末,为了维持经济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年末不少企业将会结账的因素,整体来看,短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因素三:
印花税上调传闻又起
影响力度:★★★★★
从目前市场各方分析的情况看,引发股市暴跌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印花税将上调或改双边征收”被认为是“祸首”之一。
伴随着10月份以来沪深股市的强劲上涨和成交天量,以及部分股票表现出来的强烈投机性,确实已有一些业内人士开始担心管理层是否会再度出手抑制市场过度投机。同时,从今年7月低点至上周五的大跌前,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达到了37%,深成指涨幅也达到了56%。回望当年“5·30”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之时,沪深股市也是成交不断创出天量,股票交易中出现过度投机的现象,同时上证指数3个月涨幅达到了58%,深成指涨幅则达到85%。因此,这些因素的共同“发酵”作用,令此次“印花税将上调或改双边征收”的传闻有了发挥的土壤。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时会出台印花税调整政策的可能性极小。自从2007年“5·30”国家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引发股市暴跌、舆情激动后,有关部门对该税种的调整,尤其是上调的态度是慎之又慎。另外,从税收政策调整主要出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看,由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很小,如果不是市场出现失控状况,有关部门应不会频繁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
因素四:
抑制物价误杀市场
影响力度:★★★★
在10月份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创出4.4%的新高之后,通胀成为宏观调控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而昨日就有消息称,包括发改委、工信部等在内的几大部委纷纷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而有关专家建议,发改委应当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制价格。作为价格调控重要部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发改委将采取应对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普通消费者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对于此举,徐广福谈到,“稳定物价大幅上涨将会令市场炒作的基础产生动摇,而一旦措施得以实施,短期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效果还得观察。但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控制物价的措施,可能会影响农民增收的情绪,对企业的生产动力也会减弱。”徐广福分析道。
而李念认为,“出台措施控制物价,最重要的影响是市场的紧缩预期将会进一步加大。对股市将产生一定影响。事实上,从三个月到三年期的央票发行利率却出现了上行的变化,流动性有收紧的态势,这是导致市场再度大跌的直接原因。本轮行情流动性是基础性因素,如果这个因素动摇,对机构的态度影响很大。”他认为,上周五的大跌也是由于基金的大幅杀跌,这并非偶然因素,看大的趋势,影响市场的仍然将会是流动性,而通胀预期管理也成为影响阶段性行情发展的重要核心事件。在加强通胀管理的背景下,央行、发改委以及地方政府等管理部门都会出台或已出台管理通胀的举措,以稳定或舒缓通胀预期压力,给市场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前期表现强势的通胀受益板块将面临持续调整压力。而央行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达到回收流动性,抵御热钱流入所产生的输入型通胀,紧缩预期给股市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明显的。他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