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信贷或增万亿_顶尖财经网

1月信贷或增万亿

加入日期:2011-1-1 13:16:18 茫鈧惷┞÷睹ヂ扳€撁绰⒚宦徝解€樏b偓鈥�



氓藛鈥犆ぢ郝ニ喡懊寂�



  一季度放贷额参考去年同期

  本报见习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2010年12月27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某国有银行地方支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处获悉,几天前该支行召开了2011年信贷投放计划会议,会上没有明确全年信贷增长额度,仅表示2011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额度与2010年大体相当,并没有收紧规模。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商业银行每年年初都会掀起信贷投放的狂潮,从2010年底银行的“压单”情况看,2011年一季度会继续上演集中放贷。受到信贷收紧信号的预期影响,本着“早投放、早收益”的原则,年初银行将再次上演信贷“井喷”现象。

  按信贷节奏“3:3:2:2”原则,按7万亿预计信贷投放来算,2011年一季度投放应为2.1万亿元,1月份为7000亿元。但银行业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份银行信贷投放量肯定偏高,可能会超过1万亿元。

  历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2009年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达到1.62万亿元的历史天量,2010年1月份稍有回落,但依然高达1.39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11月份的CPI同比增长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在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果2011年初信贷狂飙再度上演,无疑将加剧通胀压力。

  企业需求令信贷难回落

  既要防通胀,又要保增长,2011年的信贷“阀门”处于两难境地,未来信贷投放总量要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近乎平衡的要求,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2010年,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次实行惩罚性的差别准备金率,一系列动作表明了央行收紧流动性、控制信贷增速的决心。

  临近岁末,各大行信贷计划迟迟未能出笼。按照常理,次年的信贷规模一般都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一周至两周确定,但2011全年信贷额度目前仍未出笼。

  2010年12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已通过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方案,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银行影响不一,旨在严格监管银行信贷增速,但不会对全年信贷投放总量预期产生影响。12月26日,央行两年来首次上调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其中,一年期再贷款利率上调0.52个百分点,至3.8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记者采访多位分析师,一致认为,这一政策对市场影响有限,再次向市场释放了信贷收紧的信号。

  国信证券宏观研究员林松立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9.5万亿元,加上转入表外的规模,新增信贷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元。2010年,前11个月我国的新增信贷已超7.4万亿元,加上12月份增量和银信合作等表外贷款,预计全年的实际新增信贷将达10万亿元左右。

  2010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量为6.3万亿元,为第四季度剩下的增量仅为1.2万亿元。从10月份以来,停贷传闻不断上演,央行反复喊话,要求银行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但10月、11月份新增贷款分别为5877亿元和5924亿元,已经达到了1.18万亿元。

  “信贷增速不回落,和企业信贷需求旺盛有关,所以2011年银行信贷投放不可能急速下降,预计表内和表外新增信贷总量仍能达到9万亿。”林松立说。

  记者从多位银行分析师处了解到,预计2011年新增信贷投放在7000亿至8000亿之间。

  上述信贷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银行善于在一季度“抢跑”,尤其在信贷规模收紧的预期下,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监管政策的变化,在调控政策不明朗的时候,抓紧一季度放款,早投放、早收益。2010年年底7.5万亿信贷超标,银行放慢了放贷速度,积累了好的项目、不愁没有优秀的客户资源,年初集中放贷,新年伊始来个开门红。

  信贷结构调整变化大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0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贷款,体现在信贷额度上不受限制。”但上述信贷部门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与南方城市不同的是,北方城市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周期不长,且数量少,从风险控制上看,风险比大企业高,操作性不强。因此目前来看该支行500万以下的贷款比重小,更多贷款依然倾向于资产优质的央企、国企老客户。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在控制信贷方面还存在其它的变化,该支行全面叫停该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而在房地产贷款投放上也存在严格要求。

  央行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从2010年初以来一直在不断减少房地产贷款的发放。1~4月份,房地产贷款月增约2671亿元;5~9月份,已呈现一种下降趋势,房地产月均新增贷款仅为1302亿元。

  房地产业是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又拉动了相关的四五十个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还是非常大,如果房地产信贷投放过多,会造成房地产领域的通货膨胀,虚高房价,造成房地产产业泡沫。

  “2011年还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从信贷源头控制好个人住房贷款投放。”上述负责人如是说。

  

  

  监管层设卡信贷资产转让

  本报见习记者 杨佼 广州报道

  2010年12月21日,中国银监会以急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在《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的转让时,要遵循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洁净转让原则三原则,并解释上述三原则“就是要求资产真实转移,转让的信贷资产应当包括全部未偿还本金及应收利息,要求实现资产的真实、完全转让,风险的真实、完全转移”。在首次提出洁净转让原则的同时,重申了整体性原则。

  “2011年新增信贷额度肯定会有一定的回落。”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收缩信号非常明确的前提下,银监会此举意在配合宏观调控,严控银行以信贷资产转让的形式,腾挪信贷额度,并突破全年的信贷总体目标。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叶永刚教授分析, 禁止银行签订信贷资产转让回购条款及禁止整体性拆分,实际上是通过控制货币投放量及削弱货币流动性的方式,来实现抑制通胀预期的目的,而这样一来,监管层将与银行利益之间产生矛盾。他预测,在政策趋紧的2011年,银行与监管层在信贷资产转让上,可能面临一场博弈。

  信贷资产转让活跃

  武汉一家银行相关人士介绍,以往,进入年底后,银行间信贷资产转让就会随之活跃,因为各家银行的额度已基本用完,急需通过转让获得新的额度。而2010年又恰遇宏观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一些前期放款太猛的银行额度已非常紧张,“前几个季度大家都舍不得把资产转出去。”他说。

  据北京安邦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陈业介绍,国内的信贷资产转让最早出现在1998年, 2005年监管部门正式发文推出试点,信贷资产转让从此走向前台。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工作被迫停止下来。“不过,私下的交易还是一直在进行,而且还比较活跃。”陈业介绍。

  2010年9月25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签署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至10月26日,已经有34家银行签署了该协议。《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国内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正式进入阳光化的阶段。

  实际上,在上海银行间贷款交易市场启动之前,北京金融交易所、天津资产交易所已经抢先成立,并且达成了数笔交易,深圳的贷款交易平台也已于数年前成立,由此可见银行间信贷资产转让的活跃。“不过这都是区域性的,也缺乏监管、运行细则,更多的还是场外交易,所以很多数据并不透明。”陈业介绍。

  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9月初,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便成功完成信贷资产首次二级市场交易。9月20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宣布,该所已厘定清晰的信贷资产交易规则。同时在北金所面市的,还有金额达98.8亿元的10个信贷资产。在上海的《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签署暨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启动仪式上,有5家商业银行通过交易转让系统达成贷款转让交易,金额约9000万元。

  武汉大学叶永刚教授介绍,信贷资产转让类似于同业拆借,其实质就是金融机构的再融资行为,一般都是大银行向中小银行以及信托、财务公司转让,属于近年从国外引进的金融创新产品,不过目前银监会只允许银行之间相互转让。当转让方需要收回资金或进行收益更高的贷款,却又存在资本约束或信贷额度限制时,一般会选择将贷款转让出去,从而使其贷款额度变得更为宽松,而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转入资产,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信贷资产转让颇受欢迎。

  银监会立规堵截

  信贷资产转让虽然对贷款转让双方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事,但于监管部门而言,却一直是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

  陈业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贷款转让都是私下进行的场外交易。据了解,此前,贷款转让时一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买断式,一种是回购式,还有一种是“双买断式”。而其中双买断式,又被当做逃避监管的常用手段。

  中国银行业交易商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介绍,所谓双买断式,就是在转让时,转让银行与受让方在签订转让协议时,还另行签订回购协议,即在贷款“转让”到期后,又从受让方手中买回该笔贷款。这样一来,转让方因为该笔资产已经转让,因而就可以将其从资产表中转出,而受让方因为自己并非真正持有该笔资产,也就不将其列入资产表中。因此,贷款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银行腾挪信贷额度、逃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银监会在2009年也曾出台过类似的文件,但收效并不理想。

  不过,上述情形已经遭到了银监会的封杀。陈业分析,银监会在《通知》中明确提出的洁净转让和真实转让原则,严禁签订任何隐含的回购性协议,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来。贷款转让后,转出方应当在其资产负债表内终止确认该项信贷资产,转入方则需在表内确认该项信贷资产,作为自有资产进行管理,并且与借款方重新签订协议,确认变更后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转让后,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的计算应当作出相应调整。“这些规定断了通过所谓贷款转让逃避监管的后路。”他说。

  不过,据叶永刚分析,《通知》规定不允许签订回购性协议,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年新增信贷额度已经超过全年总目标的7.5万亿。“估计全年总体额度可能在8亿左右。”与此同时,央行近期多次加息,以及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释放出的2011年货币政策收缩的信号表明,2011年新增信贷额度可能会低于2010年。在此背景下,银监会的上述规定,有配合宏观调控的意味。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整体性转让就是意味着不能拆分转让,而拆分之后,比整体转让好卖多了。这就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整体性转让,如果是金额较大,接盘者如果是中小银行,一口吃掉是有困难的,这样一来,监管部门配合宏观调控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叶永刚说。

  而陈业分析,在2011年货币政策从紧已无悬疑的情况下,贷款转让时的回购性协议,可能成为银行腾挪额度并突破全年信贷额度目标的手段之一,而这正是监管部门所担心的。

  

(责任编辑:郝艳)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编辑: 博客:make 来源:华夏时报
打印 】【关闭
相关联接 ■股民学院
·12月份PMI指数为53.9% 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
·沪市10年年报披露时间表
·2011年策略 顶级机构布局曝光(金股)
·【财经快讯】12月31日晚间中国证券快报
·独家:节后有望继续震荡反弹 十机构预测
·三大策略备战2011
·6124只是传说 高盛再放豪言
·神奇效应是否会现 节后股市猜想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实战指南
·【点击进入新版股票学院】>>>>>>
·解套在即 网宿科技大股东跑来“砸盘1.4
·三类股最有爆发力 谁能追上东方通信1.4
·从苏州科达 看中报不及预期的投资风1.1
·破面股的值博率太低1.1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华顶尖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文不作为投资的依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中华顶尖财经网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