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冰 北京报道
在近日低迷的A股市场,从12月1日起的7个交易日内,安洁科技股价将近25%的涨幅,让无数投资者眼热心跳。而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的抢眼表现,也许能给安洁科技的大股东吕莉、王春生一些安慰。之前的路演中,因为亲朋之间的股权转让备受质疑,而让这对夫妇头疼不已。
从11月25日登陆A股到上周五,安洁科技刚刚上市不过11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公司基本面并没有什么重大变化,股价大涨的主要原因,还是大资金对其苹果概念的深度挖掘,得到场内多家机构的认同,从而造成机构抢筹的现象。
散户不看好,上市即抛
IPO时,安洁科技并不太打眼。这家主要为笔记本电脑厂商生产功能性器件的苏州公司,既没有本省的主板上市公司凤凰传媒那样的文化传媒光环,也没有远在深圳的创业板公司海联讯那样的云计算概念。在一般人眼里,安洁科技不过就是一家从贸易转为出口加工的代工厂商而已,对其高科技属性,当时,媒体上就有不少质疑声。
当时,普通投资者对安洁科技成长前景并不是很看好,这从新股发行申购时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截至上周五,在10月25日以来发行上市的15家公司中,网上发行时安洁科技的认购倍数仅为97倍,排倒数第三;而同为中小板公司的申科股份认购倍数高达479倍,创业板中认购倍数最高的三丰智能达到292倍,主板上市的凤凰传媒也达到104.9倍。与此相反,网下发行时,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配售的机构达45家,认购倍数为25.50倍,在上述15只股票中,排名第四。
对安洁科技未来成长的看法上的分歧,在上市首日即充分表现出来。11月25日上市当天,安洁科技以28元开盘,最高上冲到30.30元后即掉头向下,当日收盘28.50元,较发行价上涨不到24%,在15只股票中表现一般;但当日换手率高达90.30%,显示绝大多数中签的普通投资者离场。
从盘中的成交回报看,当时参与买卖的主要还是西藏同信证券上海东方路证券营业部、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泰然九路证券营业部这样的游资,并无一家机构席位。
国泰中金入场,连续买进
上市后的头3天,安洁科技表现平平。
11月28日,有一家机构进场收集筹码,买入成交金额1200多万元,按当日28元的成交均价,进货不过45万股;29日,又有一家机构进场,但买入更少,不过430万元,按当日28.50元附近的均价,进货不过15万股。
11月30日,安洁科技随大盘暴跌,最低曾触及跌停,随即被资金拉起,最后收跌5.09%,留下一根长下影线,当时并未引起市场过多关注。但收盘后的成交数据出来后,人们非常惊讶,当日竟然有3家机构进场扫筹,累计成交金额约2500万元,考虑到当日近一半交易时间在26元以下,当日机构总共吃进估计约100万股。更引人关注的是,国泰君安交易单元现身该股,当日成交金额超过1000万元。而作为今年以来市场上最活跃的成交席位,国泰君安交易单元今年曾爆炒多家股票,其席位的出现,自然引起更多投资者对安洁科技的关注。
12月1日,受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沪深两市大幅跳空高开,开盘不久即震荡下行,收出一颗十字星,绝大多数股票的走势也随波逐流。但安洁科技却表现得非常强势,当日一开盘,该股即跳空高开,仅仅6分钟即告涨停,并一直保持到收盘,当日换手率高达45.59%,而第一小时就换手43.92%,可见各方抢筹的激烈程度。
从成交数据看,国泰君安交易单元再次大量买进,当日成交1700万元,按29.15元的成交价,当日再次吃进60万股;连同前一日的成交,该席位至此至少已握有安洁科技100万股,这对目前仅有2400万流通盘的一只股票来说,占比已超过4%。而同一天,内地市场最著名的大鳄——中金国际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买入金额高居榜首,成交金额高达2660万,一天即吃进筹码90万股。
机构控盘,炒作苹果概念
截至12月5日,根据交易所成交数据估算,中金证券北京建外大街营业部总计买入安洁科技股份接近240万股,占目前流通盘比例高达10%;国泰君安交易单元累计买进约200万股,占目前流通盘比例超过8%;而其余机构席位累计成交金额也高达1600多万。对于一只盘子不过2400万的股票而言,仅中金、国泰两家控制的筹码,就足以掌控股价的涨跌,达到控盘炒作的目的。
伴随着机构的连续大笔吃进,安洁科技的股价自然是一路飙升。截止到12月9日收盘,安洁科技股价每股33元,12月份涨幅已经达到24.5%,而同期上证指数跌0.78%,深成指下跌2.2%,该股股价远远跑赢大盘。
伴随着股价的上升,有关安洁科技的苹果概念开始广泛传播,被认为是极少数能依靠国际IT巨头,超越产业周期的优质股票。而当初在目标价上,虽然券商对安洁科技纷纷表示看好,但是在新股上市定价上预测较现价谨慎不少。最为诡异的是,国泰君安证券当时极为保守,其发布的研究性报告指出,对应2011年市盈率为23-27.6倍,安洁科技上市目标价应在16.85-20.22元。这与其后来在二级市场疯狂抢筹的表现截然相反,不由不让人质疑其当初发布低估报告的动机。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