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完善金融调查统计体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盛松成: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完善金融调查统计体系

加入日期:2011-3-24 11:56:17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大局,不断强化调查统计制度建设和基础研究,明确建立“全面、统一、协调、敏锐”的金融统计体系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分析体系和调查内容,调查统计和分析预测更为系统、灵敏。

  一、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利率、汇率的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货币政策的作用与传导过程,从而要求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工作扩大监测分析的范围,使调查统计分析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更加科学的信息。“十一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信息缺失的突出问题,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完成《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比较》、《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对中央银行统计的反思及对我国的启示》、《系统性风险防范》等重大课题研究,深入分析主要国家金融统计的法律基础、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结构、统计制度、数据管理与披露等方面内容,加强跟踪最新国际金融统计理论的进展与合作交流。在国际统计惯例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央银行构建“全面、统一、协调、敏锐”金融统计体系的目标,构建了符合国际准则、以货币概览为核心的统计框架,改进了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分类和报表编制方法,着手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部署今年一季度工作时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2010年,人民银行着手编制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指标,以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此外,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统计风险监测信息交流与研究,着手建立金融性公司稳健情况统计,从金融业整体的角度反映金融体系面对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币种结构风险等统计内容,满足金融稳定评估对金融部门数据的需要。2006年,完成金融账户存量表统计方法和制度研究,2010年开始试编季度资金流量表,提高资金流量核算时效性,加强融资格局监测分析。为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测,增加对期货市场的统计、权证统计、银行间市场shibor情况等统计。同时调整了机构分组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和贷款分类,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统计指标口径,特别是对金融机构报送的指标体系和人民银行的报表进行了全面修订。

  二、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在积极构建、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及时获取多种频度的实体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弥补统计信息缺口等方面达成共识,普遍认为统计信息标准化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和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的共享和协调。“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从梳理宏观分析需求、审慎性管理需求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需求入手,按统计工作的具体流程构建涵盖从数据采集到信息发布整个信息生产流程的标准框架,建立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重点突出、相当完善、便于扩充的金融统计标准体系,有效指导、规范金融统计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金融统计标准的研究、制定、发布和实施。

  “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陆续发布了《金融机构编码规范》、《特定目的载体(SPV)编码标准》、《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贷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理财、资金信托统计数据元标准》,从宏观层面统一金融部门、金融工具统计分类,规范统计编码,提高统计数据的同质性,对准确刻画社会资金总量和结构,正确支持金融调控,有效监测政策传导过程及效果,客观衡量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风险与稳定状况,全面评估与比较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实施,奠定标准化统计的坚实基础。2010年,为规范和加强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金融业机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金融业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发布《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办法》。在金融行业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全国26万余家金融机构编码,推动建立我国首个规范、完整、准确的金融机构名录库。基于标准化思路开发了理财和资金信托统计监测系统,按照数据元标准逐笔采集理财、资金信托业务数据,并在系统中采用了金融机构编码标准、SPV编码标准、金融工具统计分类标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财与资金信托业务的统计信息标准化采集工作,在推动金融统计标准建设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以数据集中为主线,不断提高金融统计工作效率

  金融统计监测管理数据集中系统作为“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是金融统计数据采集、编制、发布、共享的重要业务平台。于2009年正式单轨运行,很好地实现了“数据集中,规范采集,信息共享”的建设目标,是统计数据处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巨大变革。集中系统突破了原有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单机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分散存储的模式,转变为县级以上金融机构数据实现全国联网并有总行集中统一管理。随着数据业务系统模式的转变,金融统计数据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做了重新梳理和相应调整,明确了各级分支机构的任务和权限,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统计操作的规范化,提高了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与统计系统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使金融统计数据与报表的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为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更为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

  目前系统集中采集、处理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18类约800余个独立法人机构,30000余个网点以及人民银行总行至县级支行各机构的统计数据。系统中定义了3600余张报表,通过与机构类和地区的组合,可生成报表约32万余张,系统每年采集年报1次,季报5次(含结转数),月报2批26次(含结转数),旬报24次,周报52次,日报360余次。采集的各类指标达1.1万余个。为保证数据质量,系统存放70万条合法性校验关系,近万条逻辑校验关系。

  在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中,圆满完成对全国187867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其他金融业单位名录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并重点进行了6526家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损益数据的收集、审核、汇总工作,荣获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四、围绕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重点,建立内容丰富的专项统计

  为适应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需要,更好满足各方在新形势下对金融统计信息的需求,为重点领域的分析提供更快更新的素材,积极开展金融统计制度研究,扩大金融统计范围,丰富金融统计内容,提高统计频度,为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充分的统计信息。“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建立了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统计制度,涉农贷款、房地产贷款、大中小型企业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理财与资金信托专项统计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进一步修订完善贷款按行业分类、中长期贷款按投向分类、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助学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为货币政策、宏观政策制定关注的重点领域提供更为丰富的统计监测信息。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统计数据质量得到多部委的高度认可,财政部据此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围绕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和宏观调控重点,多次开展政府投融资平台调查、存款账户调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调查等专题调查,积极向决策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统计信息。为总行宏观调控、基层人民银行监测区域经济,以及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全面、详实和急需的金融统计数据,也为各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提供了参考。

  人民银行专项统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弥补了常规金融统计数据的不足,使整体金融统计体系更加系统完善,如中长期贷款是各经济主体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真实、准确地反映中长期贷款投向了哪些部门和哪些产业,对于国家未来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涉农贷款专项调查统计制度的建立,切实反映了金融机构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投入的信贷资金规模和投向、期限结构、风险状况等结构状况,2010年9月,会同银监会下发《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成立了部际考核领导小组,为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加大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制度性调查工作,构建快速、灵活、集中的经济监测和调查体系

  目前,人民银行以月度5000户企业财务数据统计、季度5000户企业问卷调查系统为主的调查统计体系业已形成,数据全部实现全国集中、规范化管理。“十一五”期间,依托5000户企业调查和储户、企业家、银行家三项景气调查,充分挖掘调查数据潜力,积极探索建立微观经济运行分析框架,不断提高微观经营与宏观管理的协调性。通过“5000户企业景气循环周期”研究,建立5000户企业景气循环的先行、一致、滞后指标体系,并与宏观经济指标进行拟合,进一步推进了存货指数、小企业指数等研究工作。

  人民银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工作现已覆盖250个城市,拓展至4600家报价企业,及时反映企业间集中交易的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变动水平。其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是滞后于经济活动较短且先于最终消费价格变动的经济指标,对于通货膨胀的早期判断和治理、调控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民银行加大了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研究力度,用特征价格法试编了北京、上海等10个大城市,2007年至2010年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并经过专家论证和实证比较,其编制方法科学、计算结果质量可靠,为下一步编制全国房价指数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积极关注农村居民热点问题、国民幸福感等多项调查,进一步增强央行价格监测在社会的影响力。

  近年来,人民银行除继续扩大向社会披露调查结果外,还建立了银行家问卷调查信息反馈制度,不断完善央行与各调查对象、部门、科研机构以及重点关注的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增强了我们的服务意识,拓展服务范围,丰富了信息来源,增强行业分析的敏感度,扩大了央行调查的影响。同时,还不断拓展专项调查领域,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监测调查的建立,弥补了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等微观信息收集的空白,为中央银行及时观察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和判断实体经济运行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企业设备投资动向监测和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监测等专项制度,开展了地方融资平台和小企业贷款状况调查,特别是危机后重点关注小企业生存和融资状况。

  目前,国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金融改革与商业银行信贷运行方式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效应。2005年7月21日我国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8月,人民银行建立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问卷定期调查制度,跟踪监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时掌握进出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企业家对外贸形势的判断和预期,为中央银行判断、分析和预测外贸运行情况,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2010年,通过对12个省2000多家外向型中小生产企业的专题调查,及时了解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影响,根据调查确定当前外向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良好,提出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渐进式变动的方式,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环境的政策建议。

  六、建立宏观经济环比监测分析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工作。

  在分析手段和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个独立而又相互支撑的分析、计量系统:一是建立了“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库”,整合了全系统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源,为经济分析工作奠定数据基础。二是开发出中国的时间序列季节调整软件,PBC版汉化X-12-ARIMA软件增加了中国移动节假日-春节的处理功能,增强了图形现实功能,此举为中国首创,在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和好评。三是开发了“经济先行指标与预警系统”,动态分析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发展趋势,满足宏观调控科学性、前瞻性及预见性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更加重视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的研究。逐步开展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构成;研究轻重工业比例;研究投资结构等研究。为加强国民经济运行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积极推进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建设,着手建立中型年和季度宏观经济模型及货币监测分析模型。建立宏观经济环比分析指标体系,在月环比数据基础上,编制宏观经济核心指标月度快报,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统计体系中环比指标的计算和发布。利用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预警分析,定期提供预警结果。同时,每月增加专题监测报告,上报物价、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消费和财政收支等专题监测信息。

  经济分析工作从基础分析、抓热点难点到积极合理引导预期,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多项专题研究报告受到各级领导关注。一是认真做好货币政策决策基础分析工作,如基准物价指数的监测,针对物价上涨环境下的货币政策取向、利率调整问题以及输入型通胀传导情况进行分析;二是积极开展热、难点的专题研究,如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变化情况,分别于2006、2009年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分析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调查,为准确把握全社会投资状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近年来,在对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特点和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流量和存量分布情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监测等方面的分析,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后,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形成汶川地震经济影响系列报告,准确分析灾害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三是合理引导预期,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引导公众了解政策取向,解读政策含义,曾就如何看待投资增长、关于输入型通胀传导情况、信贷规模调控等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在对近年来经济数据和政策分析基础上,先后就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向稳健货币政策转变,特别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时提出了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再次面临转换,中央银行必须对通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及时作出政策响应,提出前瞻性观点,获得社会广泛关注。

  七、推进数据披露与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所有使用和研究数据的声音,都会对国民经济核算及有关数据统计的完善和科学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近年来,围绕统计数据集中工作,积极推进调查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按照人民银行“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在实践与创新中逐步细化完善信息服务内容和规范发布流程,充分利用报刊媒体、网站及时向社会披露统计数据,并注重与国际间数据交换,加强与各部委、科研机构以及重点关注的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行业分析敏感度,扩大央行统计调查影响力。同时,继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信息披露效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共享机制建设,形成“一行三会统计信息交流与共享制度”。

  八、开拓创新,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调查统计体系

  展望“十二五”,中央银行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复杂,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未来五年,人民银行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开拓和创新,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克服困难,进一步发挥调查统计分析在金融信息服务中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统计调查研究队伍和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分析研究成果,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调查统计体系。

  一是重点推进标准化落实,继续做好标准的研究与发布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统计标准化体系;二是立足标准,积极创新,提高金融统计制度的科学性。积极研究和探索标准化前提下金融综合统计模式和系统实现,构建金融业综合信息平台;三是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持适度社会融资总量”要求,加强对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监测,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四是以统计执法检查促进金融统计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全面提升金融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落实统计工作流程、内控管理和考核机制,全面覆盖数据管理、业务处理、系统管理及风险应急等各项环节;五是整合和挖掘资源,充分发挥经济调查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支持作用。继续整合调查制度,完善调查机制,积极探索新内容、新方法,使我们的调查系统更加科学、高效;六是加强对经济金融领域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及时跟踪货币政策理论新发展,动态监测经济金融主要指标变化,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七是积极开展宏观经济预警预测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判断依据。在不断完善短期评估和预测的基础上,加强趋势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预测;八是继续做好金融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金融信息的需要。(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作者:盛松成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责任编辑:陈浩)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