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也出现过通货紧缩,比如亚洲金融风波期间某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曾略显负值,但总的趋势是,通胀反复不断地顽强出现。因此,从国情和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经济较容易出现偏热的倾向。从国际上来看,新兴市场CPI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因此,对于通胀不能掉以轻心。
周小川说,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空间一直都比较大。2009年初,我国避免了掉入流动性陷阱。从这些年运作效果来看,货币政策工具都是可松可紧的。政策的权衡主要是在宏观调控目标本身,比如是较多追求高就业还是较多追求低通胀,需要反复琢磨追求一个平衡的目标。另外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政策目标的变化。事实上,只要政策目标确定,在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上,空间一直比较大,流动性放松或收紧,价格调高或调低都有办法。
周小川认为,近些年来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判断汇率水平是否均衡,国际上目前比较通行的依据主要是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平衡的情况。当然也有人主张用国际收支总体平衡作为依据,但其中资本项目波动比较大。因此把经常项目平衡作为判断汇率均衡的尺度更合理,也是国际上被多数人接受的。从经常项目平衡的角度看,人民币汇率水平在过去几年间明显向均衡点靠拢。
他说,判断汇率水平最主要的还是要看经济基本面。从外汇市场来看,要看经常项目是顺差还是逆差,看直接投资净额是进还是出,即外商直接投资减去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正还是负。我国今年的商品贸易顺差可能大于15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量也还相当大。总体来讲,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还是双顺差,平衡有明显改善但基本面没有发生逆转,汇率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周小川还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取决于它被市场接受的程度。首先,这受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影响,改革开放慢了,受欢迎程度就会下降;第二,与宏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关,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个相对比较效应,我国宏观经济目前相对而言还不错,但也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经验看,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并不容易。所以关键是把当前自己的工作做好,在这个基础上尊重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的选择。
作者:贾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