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彭一郎
新股上市超募现象由来已久,而在高超募背后,是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获得比通货膨胀率还低的收益。而就在近期,证监会颁布的一条旨在为这部分闲置资金松绑的新规,引来了不少市场人士的议论。
12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该指引明确表示,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等。这意味着超募资金被正式解封。
投资风险急需监管
让部分市场人士为之担忧的是,上市公司为理财产品“一掷千金”早已不是新鲜事。据Wind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还是个位数,2012年(截至当前)则已飙升至150家,涉及金额210亿元。若一笔更大的超募资金得到正名,今后可以名正言顺地购买理财产品,是否会让大批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趋之若鹜?而当下正处在理财产品的多事之秋,其隐藏的风险如何防范?
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由于一级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今年148家首发上市新股中有126家超募,占比高达85.14%。而根据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披露的数据,三年来,A股上市公司闲置的募集资金年均达到3580亿元,而到2011年年底尚未使用的闲置募集资金多达4824亿元。如此体量的超募资金,恰逢当前实体经济不振、上市公司利润微薄,金融投资产品会否显得诱惑十足?
新华社在24日刊发的文章中称:“更有甚者,在上市公司财报中,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所得收益甚至大过主业,这些做法被投资者质疑为不务正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亦发文称:“上市公司作为实业资本,要把它(募集资金)投资到实业经济项目中去,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才比较高,否则股民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结果你拿去买产品,还不如我自己直接去买产品。”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则发微博表示:“这是在鼓励发行人超募。”
市场人士表示欢迎
虽然市场质疑之声不绝,但并非一边倒。众多资本市场生态圈中的人士,都对新规表示了欢迎。作为监管的目标对象,上市公司自然首先为松绑感到欢欣雀跃。锦富新材(300128,股吧)董秘葛卫东在微博中表示:“这个政策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支持。”开能集团董秘亦表示:“18日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来上海调研时,大家还在座谈会上提了同样建议,现在看监管层当时已经做好文件了。”
作为上市公司的观察者,多数市场研究人员对新规给予了积极解读。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证监会出台这一政策,一是盘活上市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同时规定国债等理财产品,确保了超募资金的安全性。”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在接受采访中亦表示:“证监会此项监管指引的出台意在提高上市公司闲置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对资金投向进行严格的规定后,上市公司只能投向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产品,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将成为上市公司主要投资的产品。”
这样的解读,和证监会出台新规的初衷也是相吻合的。证监会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新规推出之时,对外表示:“上市公司大量闲置资金放在银行也是对投资者不负责,新的监管指引目的是在保证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闲置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对此,不少网友也加入了讨论。网友“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回忆”评论说:“行业不景气的公司,继续投资主营还没有理财产品收益高,短期来看不失为一个过冬的选择。”而一些网友则建议,应当对新股募资实行合理性考核控制超募,并对募集资金进行监控,对于在规定应该实施的时间内没有特殊情况而未按要求完成项目或挪用资金的公司,都要进行严厉的惩罚。而值得关注的是,自今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股超募的金额已经在逐渐下降之中,相关规定的出台已经使得超募现象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