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本周正式问世,当各方对这一酝酿许久的利好群情激奋之时,寻觅沪港通效应下的赚钱良机自然成为机构的目标。
一份统计报告指出,沪港通效应下可以遵循三条主线挑选股票,其中首当其冲的是A股相对港股估值偏低的方向,具体说来包括银行、保险、交运、食品和能源。而实际上,从这几天盘口的表现来看, AH折价股几乎呈现两市同跌的局面,其中沪市的股票呈现出明显机构放量出逃的痕迹。
那么,这类股票对机构而言,究竟具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呢?
AH折价股的“冰火两重天”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实际上对于AH折价股的态度,在沪港通开通的前后经历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在本周一之前,围绕市场的各方人士笃定相信AH折价股存在着套利的机会。记者注意到,早先香港恒生指数推出了AH溢价指数,而该指数从今年七月以来上涨超过了10%,从而使得AH类上市公司股价从A股低于H股变为A股高于H股。彼时,一位券商分析师接受采访时曾指出,总体来看,AH股溢价率有望持续收窄,沪港通对于两市都是利好,因此更有助于折价股股价提升。
另外一位分析人士则指出,从题材上看,折价股包括非银金融、工银建行等银行以及青岛啤酒等消费类个股,这些都有可能被香港市场的投资者所看好和资金追捧。甚至有位不愿意具名的操盘手指出了套利的三部曲:第一步是挑选蓝筹股为价差标的;第二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回避套利的风险,剔除一些价差太小的标的,寻找一些巨大价差的蓝筹;第三步是A股融券卖出多少,H股相应买入多少。
而实际上,当沪港通本周一正式问世以后,两地市场相关的股票颇有些“见光死”的味道,相关的股票股价一路匆匆下行。记者手头拿到的一份统计表显示,就在沪港通开通前夕尚存有20只AH折价股,包括了万科A、海螺水泥、潍柴动力、中国太保、青岛啤酒、中国神华、华能国际、中国人寿、复星医药、中国南车、中信证券、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华电国际、宁沪高速、农业银行、工商银行、鞍钢股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上海医药、中兴通讯、中国石化、海通证券、中国铁建、中国北车、中国中铁、长城汽车、民生银行。
这里我们以长期在这一板块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海螺水泥为例。 记者注意到,本周沪港通开闸后,海螺水泥出现了持续的三连跌,周一该股高开低走,全天下跌超过了5%,且收出了一根近似光头光脚的大阴线,成交量接近了71万;而接下来的周二和周三两天,虽然全天的成交量有所减小,但该股股价持续下跌,截至周三收盘股价收于17.07元,基本回到了股价上一个周期的启动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海螺水泥本周在香港市场也是连跌三天,股价跌至24.40港币,换算成人民币约为19.20元,A股较H股的折价率持续收窄。比较而言,该股在香港市场的量相对没有上海市场般放量明显。
而从沪港通开通第二日的盘面情况看,这一阵营的股票几乎呈现全线下跌的局面,其中浙江世宝跌收14%,报价9.24港元,成交5285万港元,山东墨龙收跌13%,报价4.18港元,成交5700万港元,东北电气收跌12.5%,洛阳钼业收跌6%,中海集运跌近1.3%。
操盘选择机构分歧
在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机构对于大方向收窄的ah折价股的态度也呈现分歧。
这里仍然先看上文提到的海螺水泥,记者注意到,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未见任何一家公募基金的身影了,但该股却是QFII青睐并重仓持有的对象。从排名第三的流通股东到排名第八的流通股中,QFII囊括了这六个席位。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意具名的QFII操盘人士表示,他们在这只票上此前一直是锁仓操作的,但在沪港通推出前已经分批分次地降低了仓位,而预计沪港通两个市场的估值将会进一步接近,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减持该股的港股部分,而对于上海部分则视后市大盘的调整情况伺机而动。
对于素来喜好重仓蓝筹股的公募基金而言,这几天的调整或许让他们经历着“甜蜜过后的痛楚”。上海某基金经理指出,借助沪港通推出的预期,实际上两市已经预热了一拨儿蓝筹行情,而这起行情更大的意义在于修复两地的差异化估值水平。当然,沪港通开通后大盘应该有一个见光死的回调行情,那么,接下来或许会是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机构痛定思痛的过程,当消息利好的靴子落地后,未来将在资金池中配置怎样的股票。
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对于这一观点的认可,当两市的价差效应可以逐渐散去忽略不计之时,收窄后的投资标地必须有新的闪光点才能吸引机构的目光,因为价差收窄乃至完全抹平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一份报告指出,仍然以水泥股为例,除去板块龙头海螺水泥外,另一家沪港两地上市的水泥股金隅股份也表现收窄。以稍早前上周五的统计计算,金隅股份折价30.4%,较之前的41.3%明显收窄。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AH折价股和AH溢价股这一历史专属名词,就将彻底消失。
相关专题:最后一位元老离开 华夏基金不再长青(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