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公布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对于3月CPI涨幅,对数机构预计同比涨幅会明显回升,可能达到2.5%。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程安排,今天将公布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对于3月CPI涨幅,对数机构预计同比涨幅会明显回升,可能达到2.5%。专家分析,3月份主要食品价格以下降为主,但是翘尾因素等使得CPI回升;预计一季度CPI涨幅为2.3%,温和可控,还谈不上通胀,但二季度涨幅会有所扩大。
食品价格下降翘尾因素致CPI涨幅或升至2.5%
3月底以来,市场机构纷纷给出3月宏观数据的预测。十余家机构的预测数据均显示,3月份CPI 涨幅会比2月份的2.0%明显走升。
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均预计,3月CPI同比上涨在2.4%-2.6%,取中值为2.5%。宏源证券的预测值较低,为2.0%,与2月涨幅持平;联讯证券预计涨幅为2.7%,预测值较高。光大证券预测值为2.3%,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则预计涨2.4%,另兴业证券和瑞银证券预测3月涨幅为2.6%。
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接受中新网采访时预计,3月CPI肯定会比2月份有所回升,涨幅在2.4%左右。虽然食品价格和猪肉价格再回落,但是劳动力成本和服务价格稳中有升,现在物价回升的主要推动力是人力成本和公用事业价格。
对于3月份的食品价格,专家分析,主要食品价格基本呈下降走势,非食品价格也比较稳定。3月CPI同比回升主要是翘尾因素拉动,扣除翘尾因素之后的新涨价因素相比2月份仍是回落的,物价其实还是延续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下行趋势。根据测算,3月CPI 翘尾因素为1.39%,比2月份上升了近1个百分点。
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由于天气转暖,蔬菜供应增加以及春节结束后猪肉等肉类食品需求减少等原因,3月主要食品价格以降为主。其中,蔬菜和肉类等价格降幅较大,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水果价格略有上涨。
一季度CPI涨幅预计2.3% 专家称二季度会有所扩大
据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2.5%,2月份涨幅为2.0%,前两个月平均上涨2.2%。对于整个一季度的CPI 数据,王剑辉预计涨幅在2.3%左右。
在专家们看来,一季度的物价走势比较温和,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不用担心通胀问题。“一季度的CPI 属于温和上涨,跟之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或者大的压力。”王剑辉说,目前来看,谈不上通胀,物价水平只是有微小的回升空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分析,由于今年1-2月宏观经济数据明显下行,需求不足仍会制约未来物价上涨空间。他预计今年一季度CPI同比涨幅可能低于2.5%。
未来的物价走势会如何?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中新网表示,今年全年各个季度之间都会差不多,二季度仍然呈现温和上涨的走势。
王剑辉则对中新网表示,二季度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从4月份开始CPI 涨幅会比一季度扩大。据他分析,一方面是国内因素,二季度经济会企稳,需求有所回升,带动物价小幅回升,而水电气的价格改革正在推进,价格上涨预期明显;另一方面,国际上原油价格开始企稳,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比较明显,在10-20%之间,这些大宗商品价格会逐步向国内产品价格传导。
李克强: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升级新阶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上午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亚洲发展新未来》的主旨演讲。来自亚洲、非洲等52个国家的政界、工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
李克强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艰难。亚洲是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亚洲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李克强就新形势下如何发掘亚洲发展动力提出三点看法:
第一,坚持共同发展的大方向,结成亚洲利益共同体。亚洲国家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第二,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深度合作、优势互补。第三,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打造亚洲责任共同体,积极探讨建立亚洲区域安全合作架构。
李克强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但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难不可低估。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既要冷静观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宏观调控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控调控的政策力度,适时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措施。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我们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已经出台和还将陆续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将对稳增长持续发挥作用。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是有条件的,稳增长是有基础的,今后一个时期不但能保持中高速增长,而且具备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要向改革要动力。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着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与健康发展。二是要向调结构要动力。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弥补服务业这块“短板”。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更大规模改造各类棚户区。推动沿海向内地梯度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陆路交通干线,培育新的经济支撑带。三是要向改善民生要动力。13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需求富矿”。要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和企业吸纳就业实行税收减免,通过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李克强说,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爬坡过坎,还要行稳致远,续写“中国故事”新的传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证券报)
七经济学家建言中国经济:不过度刺激不唯GDP
转型中的新型经济体,需要什么经济学思想指导?是由以“三驾马车”理论为代表的“需求侧”来指导经济运行,还是从以结构性减税、放松政府管制等为手段的“供给侧”来寻求良策?
在4月9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第一财经电视辩论环节中,七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术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的讨论。
政府和市场边界之争
在需求和供给的学术探讨中出现了一些分歧,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上,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应该避免过度刺激。
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中国过去几年的伤害非常大。尤其是政府需求管理经常会抑制企业家精神,诱导企业家作出错误决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地吸取西方主流经济学知识,用凯恩斯主义主导的反周期调控。“再往前走的空间明显收窄,换句话说4万亿2.0版出台的可能性空间明显收窄,而产生的副作用、社会不认同明显增加了,这里并不否定前面4万亿投资的实践有很多可取之处。”
贾康称,我们4万亿里有明显的结构导向,配出了一整套的所谓不同行业的种种要求,这都是在需求侧发力后,供给侧区别对待。但是总体来说仍然不清晰。
而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则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对当初由中国政府主导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造成怎样长期的影响下判断还太早。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想办法把当初4万亿投资所造成的长期结构性破坏等负面影响,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尽量给它扭转一些,到底最后是不是能软着陆,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知道。”陈志武说。
陈志武在发言中分别对中国、美国和欧盟三种不同的模式进行了比较,“中国完全由政府主导,美国更多的由市场主导,欧洲介于两者之间。实际上最好的一个案例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这三种不同模式的国家做的事非常不一样。”
“美国的痛是非常快的,但是很短暂的痛,接下来整个经济尤其企业阶层的复苏,从2009年到现在一直没有停顿过。而欧洲因为政府干预,特别是对劳工市场的干预比中国、美国多很多,所以到现在欧盟经济体还没有完全从危机冲击中走出来。”陈志武说。
“我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决定。” 前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称,不管这些决定称作供给侧改革还是结构性改革,从长期来看都要考虑到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国来说一定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商品服务定价、进行资源分配,市场作用更加具有战略意义。
“经济刺激很有诱惑,但我希望短期经济刺激不要阻碍中国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他说,中国领导层必须要把自己眼光放在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需求上,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而不是放在短期刺激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表示,现在中国希望减轻投资的力度,增加政府开支,增加家庭收入,如果政府需要干预,那么我觉得你首先要知道经济的根本方向应该朝哪个方向走,然后用干预的方式让经济朝着那个方向走。
进一步淡化GDP导向
新一届政府对GDP制定的“上下限”区间论引发了各界的讨论和关注。主流看法认为,中国GDP的下限取决于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随着第三产业占比增大,GDP所能创造的就业容量在增加,所以中国应该进一步淡化对GDP的关注。
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是好事,不是坏事。中国经济放缓体现出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他分析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13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服务业(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当中最大的产业。“当然他报告当中还有成千上万条其他的信息,我就记住这一点。”罗奇称,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中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出比其他产业多出30%劳动力投入,意味着在过去中国实现了10%经济增长,就有大量的劳动力剩余。
“中国经济增长如果是7.7%、7.5%,为什么不行?” 罗奇称,如果我们把这个重心更多转向服务行业,就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我们不要过于狭隘地关注GDP,要关注剩余劳动力,去年的发展就说明这一点。”
张维迎也认为,今天中国GDP增长在一定范围与就业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中国2009年增长9.2%、2010年增长10%,大学生仍然找不到工作,但农民工非常短缺。这是一个结构问题,不是增长率能够解决的。”张维迎称,即使中国GDP增速达到10%,一些大学生仍然会找不到工作。
“我的意思是总理不要被就业问题吓住了,好像没有7.5%,中国就会出问题。”张维迎称,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复杂,不应该相信“就业唯GDP”这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