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汇率风险提示:在岸对冲工具匮乏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沪港通汇率风险提示:在岸对冲工具匮乏

加入日期:2014-5-12 2:31:28

  腾讯等优秀股票、A/H股中较高溢价、区别A股长期熊市等诸多优点,都让不少内地投资者对香港股市“心驰神往”。

  星展银行(香港)经济研究部副总裁周洪礼就认为,沪港通最具突破性举动在于允许内地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外市场,彰显了中央政府开放资本账户的决心,也为内地个人投资者提供资产重机会。

  值得警惕的是,按照规划沪港通的两个资本市场都将使用人民币结算。然而随着人民币双向波动加剧,投资者未来不能忽视汇率风险。如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即期贬值累计跌幅达2.64%,尤其以2月份下跌最为惨烈。

  5月9日,上海一位外资行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汇率对冲工具在香港的离岸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丰富,但是这些产品难以引进内地市场。招商银行(行情,问诊)金融市场部的分析也认为,有别于实体企业,内地个人和机构的外汇对冲工具仍然存在诸多限制。

  需自愿承担汇率风险

  按照近日上交所公布的《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沪股通的股票是以人民币报价和交易。即香港的投资者在参与上交所的股票交易时,需要事先兑汇人民币才可进行交易。

  同时,港股通股票交易以港币报价,以人民币交收,即内地券商与内地投资者结算之间的结算货币则为人民币,然后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下简称中登公司)统一在香港兑换成港元进行结算,当卖出港股套现,中登公司再将港币兑回人民币。这个过程中,同样将会涉及换汇的过程。另外在联交所以人民币报价交易的股票不纳入港股通股票。

  沪港通的两个资本市场都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好处在于,可以创新性建立以投资为主的人民币循环机制,还可以增加香港市场人民币的使用量,巩固其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地位,最终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不过,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也提醒投资者,未来将决定是否每日开市前定下人民币汇率,但投资者毫无疑问将要自愿承担汇率风险。

  周洪礼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尽管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多年,但至今在港交所挂牌的人民币计价股票寥寥无几,以致相关衍生产品如人民币股票挂钩票据(ELN)无人问津。沪港通出台后的避险需求便可望活化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市场,从而促进人民币在境外的自我流动和循环。

  同时他预计,为了配合沪港通的投资额度的逐步扩大,放宽港人每日二万元人民币兑换额度的必要性将进一步提高。近日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也表示,如果不撤销港人居民日兑2万元上限,将难以即时投资内地股市。

  对于内地投资者,招商银行分析认为,在市场换汇模式下,投资者将人民币计价的头寸委托给证券公司,再由证券公司或结算公司进行汇率转换,即按照市价进行结售汇,转变为港元计价的头寸。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证券公司或结算公司均需承担汇率风险。

  在岸对冲工具匮乏

  “目前内地居民持有的65万亿金融资产当中,证券仅占12%,相关比例远低于美国的44%。这很大程度反映了内地投资者对内地资本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周洪礼说,沪港通的作用“一石二鸟”,港股不但为内地居民提供额外投资选择;而良性竞争将倒迫内地金融市场改革,从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除了与香港投资者共同面对汇率风险,内地投资者恐怕将还出现避险工具缺乏的尴尬,这点值得投资者重视。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近日就在提醒,在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的背景下,沪港通将使投资者面临汇率风险,并激发出避险对冲需求,而目前内地的金融市场及产品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届时汇率风险一定会激发出强烈的对冲避险需求,但目前尚缺乏有效工具。”招行金融市场部认为,目前具备贸易背景的企业客户常用的外汇远期、外汇期权工具,个人与机构投资者都受到诸多限制。

  首先,因为企业客户最常用的避险工具为外汇远期,不过按照规定,远期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否则涉嫌虚假贸易;且企业通常对未来的资金规模和时间表有较为清晰的预估,因而可以设定远期期限。但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无法满足这一条件,除去贸易背景,单是对资金规模和时间就无法做到预估,比如一笔买入的港股,投资者无法确定会在何时卖出,以及卖出的金额(仓位控制)。

  其次,另一个可选择的工具是外汇期权,但国内尚不允许银行向非贸易背景的投资者提供人民币兑外币的期权交易。

  招商银行表示,如何突破现有的政策限制,允许沪港通投资者运用远期、期权来进行汇率避险值得研究,假如政策底线不允许被突破的话,那么则可以考虑设立外汇期货等新的避险工具和市场,期货在对冲未来价格的不确定风险方面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我们也在争取获得内地监管部门鼓励支持,能让外资银行引入更多成熟的汇率风险管理产品进入内地,以便参与未来两地资本市场的盛宴。”上述外资行高管也表示。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