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为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进而为三地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成为近期京津冀三地推进一体化的一步重要“先手棋”。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北京地铁线路将延伸至河北相关城市。”——5月22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交通部门制作的宣传片中如此表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官网转载了这一消息。这是北京官方首次确认地铁将延伸至河北。
贯穿北京城东西的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开通试运营,该线第二期底站东小营站距离河北仅数公里。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称,6号线是否东延至河北燕郊,“还要看政府的决策”,但东小营站已预留了向东延伸的条件。
显然,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先行,已经成为三地政府的一个共识,而除了上述最后一公里需要搭建之外,三地以及河北各市之间的大动脉——城际铁路建设也是当务之急。根据5月初河北省交通厅审议通过的《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交通支撑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的意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未来要形成沿海、京廊沧、京衡、承京保石邢邯四条纵向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张京唐秦、涿廊津、保津、石衡沧四条横向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承唐、津石、邢临、邯济四条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形成秦皇岛港、唐山港(行情,问诊)、天津港(行情,问诊)、黄骅港四海港的港口群;形成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四空港为重点的机场体系;形成北京、天津、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沧州、邯郸等十个重点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半小时生活圈”。
虽然河北已经初步制定了上述京津冀一体化的交通规划方案,但是该方案还需要跟京津两地对接之后才最终敲定。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交通运输部和三地交通部门已经开始密集接触,紧急磋商,在5月初至今,已经连续召开6次不同级别会议,力争早日出台一个总体方案和顶层设计。
交通运输部就京津冀一体化议题召开的最近一次会议,由部长杨传堂主持。他在会上表示,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首先打通交通运输发展的大动脉,摆脱以往以基础设施规划和项目梳理为主的规划模式,激发区域的综合运输整体效能,推动三地交通“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
除了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外,“多地通关、如同一关”的京津冀一体化通关方案也在5月15日公布。根据方案规划,京津冀三地企业在报关时将不再受到企业所在地和货物通关地区不一致影响而重复过关,将能够依据自身需要选择在三地中的任何一个海关一次性通关。
过去,企业进出口货物报关,在跨越不同口岸时,需要多次申报,这使得企业等待时间长,有时仅仅企业进口的矿物在口岸滞留期间的费用就达上千万元。以后,进、出口产品只需要在一个口岸报关,另一个口岸就可以放行。比如天津企业在首都机场通关的货物,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企业可以直接向天津海关申报货物进口,而不必再到北京向首都机场海关申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认为,过去受制于海关布局的影响,制造业企业“临海工业”的特点明显,重要原因之一是通关便利。以后实施通关一体化后,工业的布局就会更为合理,可推动北京企业迁移到河北,更有利于小一点的城市发展,特别是有利于河北三线、四线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