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日电题:改革脉搏:京津冀一体化“胎动不断”规划或加快出台
中新社
看到媒体上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新闻越来越多,岑韧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自己期盼三地一体化早日成真。
28岁的岑韧在北京市区工作,房子则买在河北燕郊。他与妻子没有北京户籍,长期在京冀两地间奔波。
备受瞩目的“京津冀一体化”,很早之前就已提出,但进展逊于预期。
国务院增设领导小组力推京津冀一体化
近年来,发展不平衡、环境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首都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
中国环境保护部8月19日公布的7月份空气质量最差前十城市中,京津冀“包揽”其中九个。
发展不平衡,则造就了北京周边的河北燕郊、三河等“睡城”。
岑韧以自己买房的燕郊为例说明,这些城市是名符其实的“睡城”:“这边的医疗和教育等很多东西还是要依靠北京,只能说是一个晚上睡觉的地方。”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今年以来,中国官方反复强调了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性,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布置2014年重点工作时亦明确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8月,有报道称,国务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任组长。
对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近日向中新社记者证实,确已成立上述领导小组,并由张高丽担任组长,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
“现在这个规划全社会都很关注,发改委有关司局正在牵头组织编制论证”,高国力表示。
国家发改委8月4日在其下半年区域经济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到,要“抓紧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应该正在加快推进,在反复征求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地意见后,规划预计很快会出台。”高国力表示。
从硬件到软件三地融合逐一“啃硬骨头”
高国力指出,待规划出台后,近期比较可行的是从加快三地交通衔接等方面进行突破,“包括城际轨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特别是要解决‘断头路’的问题。”
近期以来,一些部委已经开始发力三地一体化。今年7月1日起,海关总署在京津两地推行了通关一体化改革,10月1日起将实现京津冀通关一体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亦称,三地取消长途及漫游费已无政策障碍。
高国力指出,前述三地通道的加快衔接等问题,有望借助规划出台的“东风”得到更快的解决。
“规划毕竟只是用来指导和引导三地加强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的,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所有问题。”高国力亦坦言。
事实上,在推动三地“硬件”融合之外,如何谋划利益格局、行政划分等“软件”层面的一体化,是更加艰巨的挑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撰文指出,“一体化并不是说谁占便宜吃亏的问题”,三地不是“谁服务谁”,而是相互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前述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成立,则有望打破“僵局”。
高国力指出,在国家层面设立协调机构,其目的便是进一步协调三地原来长期久拖不决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扯皮和推搡,同时可以从国家层面谋划更为长远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地政府亦在加快行动。8月6日,京津两地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9月1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又签署了《京津冀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我希望一体化能让我们这样在北京工作、为北京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享受到更平等的公共资源。”岑韧表达了自己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憧憬,而由于他的公司有许多业务在河北与天津开展,“我也希望一体化能带动三地更均衡地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