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策略首席:证金“不退出”的四个“不等于”
周五证金公司宣布“今后若干年,证金公司不会退出”,大多数人周一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谁赢了帮谁”:P 但申万策略在卖方做买方策略,这个问题基金经理必须下判断,无法回避。
上证报评论员文章的解读最为权威贴近高层想表达的意思:“目前市场已具备依靠内在机制稳定运行的能力”、“政策性资金的长期滞留可能扭曲市场机制,可能带来政策托底的误导,助长投资者对应急维稳措施的依赖”。表明政府认可市场已经逐步恢复常态,但是不认可“托底”、“国家牛市”等观点。
要明确一下“证金公司不会退出”表态的具体含义:
(1) “不退出”不等于“不干预”。话没说死,如果市场出现了极端情况,证金公司依然可以出手干预。一方面,市场再次出现流动性问题证金救市理所应当,另一方面,市场快速上行,有毒资产死灰复燃,证金公司平抑市场乐观情绪也未尝不可。
(2) “不退出”不等于“不转让”。汇金显然没有能力以自有资金全部承接证金万亿级别的股票资产,证金公司的股票资产如何分配尚未完全明确,后续还会有转让。我们对此的建议是要有“收益和成本分割的视角”,这部分资产的收益划转社保可能可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但成本由有能力的主体承担。
(3) 证金“不退出”不等于“没人卖”。救市期间,社保、保险和券商自营由于净卖出的限制(软性窗口指导为主),悲观观点并未完全表达,如果市场出现快速上涨,放开这些机构的净卖出理所应当,这依然会引起较大的冲击。
(4) “不退出”不等于“政府想涨”。证监会高调宣布“不退出”,背后隐含的判断是当前市场已经告别了“异常波动”的阶段,而“异常波动”不仅仅包括暴跌,也包括暴涨,还定价权和价格发现功能给市场。不能再将随机游走的股价和指数与改革成败以及政府意志关联,不能让民众再形成“托底”、“国家牛市”等错误认识。
综合以上,我们倾向于认为,证金公司“不退出”的承诺难以打破当前震荡休整的格局。参与存量加仓驱动的反弹,在相对高位仍需保持一份谨慎,继续关注成交量明显放大对于存量加仓资金的快速消耗。
中期观点不变:
我们维持《重建》的观点,长期的资金平衡、估值结构、基本面趋势、风险偏好、领涨的大主题都需要《重建》。市场需要时间修养生息,需要时间深刻反思(比如将改革大局成败和混沌的股价运动挂钩并不合适);需要时间通过资产注入、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将基本面做实并跟上2014年下半年以来快速上涨的股价(大跌之后,绝大部分公司股价仍然较低点涨幅巨大);需要积累一批证实自己的新经济龙头标的。对于高风险资产,我们继续谨慎,这些资产反弹迅猛,下跌更为迅猛。
结构上不变:
近期重点1:央企改革、国企改革
具体的催化剂越来越多,我们在《重建》中重点看好国企改革,我们之前反复提及,最适合我国国情、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国企改革形式就是央企合并,从股票表现角度说也属于短期难以证伪的方向,此次中远和中海合并得到了央行背书也算别开生面,中航系的停牌更加使得这个主题扑朔迷离,尽管这种形式的国企改革在效率提升方面任重而道远。我们的谢伟玉分析师长期跟踪推荐国企改革,欢迎交流。
近期重点2:稳增长
我们认为如果非要参与反弹,或者想积极调仓,“稳增长”是为数不多的有边际变化的板块,但可能只能够贡献相对收益。特别提示“稳增长”也要选“成长”,重点关注:(1)中游部分产品价格(钢铁和水泥)企稳上涨。(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3)新能源汽车受益标的(充电桩)。(4)区域投资机会(西藏、新疆、京津冀、东北)。具体报告可以见8月7日林丽梅发表的报告《稳增长也要选“成长股”——行业比较系列专题之七》。此外,旅游等新兴消费服务类板块值得关注。
事件:证监会表示,今后若干年,证金公司不会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不变,但一般不入市操作;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证金公司将以多种形式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事件:证金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汇金公司转让了部分股票,由其长期持有,这有利于更好维护市场稳定。
事件:中央汇金公司8月14日晚发布公告称,汇金公司自证金公司受让了部分上市公司股票。汇金公司将秉承长期投资的理念,努力实现受让资产的保值增值。
事件:在前期决策层果断采取综合应急措施的有效干预下,A股市场正走出异常波动的“非常时期”,逐步回到市场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主要作用的常态当中。
点评:参见前文。管理层认为A股市场已经做出了异常波动格局是做出“证金不退出”承诺的背后假设,异常波动包括“暴跌”,但也包括“暴涨”。如果市场走势超出管理层预期,需警惕救市资金行为出现调整的风险。
事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北京时间8月15日5点发布了对中国的年度第四条款磋商报告(即年度经济评估报告)。IMF 重申,相信中国可以而且应当致力于在两三年内实现有效浮动汇率。为此,加大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变得越来越关键。同时,对于中国政府近期救市的政策反应,IMF执董们认为,及时退出这些干预措施将符合中国转向更市场化的金融系统。中国股市本次大跌并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影响。
点评:上周人民币快速贬值于IMF的压力存在一定联系,但我们认为国际压力对于汇率主动调整不宜过度解读。但是,汇率的波动也告诉我们救市资金并非无限供给,存在约束。
事件:7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约28.9万元,环比减少2491亿,创历史最大降幅。
点评:应该是汇率调整背后的故事,部分投资者预期降准的重要依据,但从短端利率走势相对平稳,货币政策宽松并非迫在眉睫。
事件:7月份社保基金新开立了46个A股账户,沪深两市各为23个。这也创下了2008年11月份有相关统计以来的单月开户历史纪录。
点评:曾经社保开户是股市熊转牛的重要信号,但我们相信近期该举措可能与直接的二级市场操作无关。
事件:严厉打击保代违法入股,已对两起案件罚没1.5亿。
事件:坚决打击以“市值管理”为名的违法行为。
点评:长期来看,牛市重来并非不可能,但改革和新经济做实,上市公司基本面也要做实。
事件:7月A股成交额281441.17亿元,日均成交额12236.57亿元,交易印花税为281.44亿元。
点评:市场的交易消耗仍处于高位。我们在《重建》里指出新的资金供需平衡的建立,可能需要以成交量将至出清水平为前提。
事件:证监会表示,近期将采取多项举措,持续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1) 扩大配套募集资金比例;(2) 继公开受理、反馈、重组委审议、审结等审核时点后,公开审核反馈意见,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3) 完善审核分道制,按交易类型分类审核;(4) 协调推动财税部门完善并购重组税收政策,降低交易成本。
点评:修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显然有利于修复新经济的投资逻辑。值得注意的是,诚然新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但不仅要有畅通的融资渠道,简化的并购重组审核手续,还要有合理的(非泡沫)的估值水平。
事件: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彭德成表示,未来5年通过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可以使旅游直接投资达到3万亿,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2万亿到15万亿左右。
点评:我们在之前的速评和一周回顾中持续推荐了旅游板块。
其他事件:(1) 欧元区各国财政部长周五批准向希腊提供860亿欧元的救助金,首批发放的款项金额为260亿欧元。(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仅以回顾历届内阁历史认识立场的方式间接提及“反省”、“道歉”,且宣称战后出生的日本人不必肩负“谢罪的宿命”。(3) 北京通州限购将升级:仅通州本地户口可买商品房,外地人士只能在通州缴纳一定期限的社保才有资格购买首套房。(4) 7月,全社会用电量503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
附:申万宏源策略一周回顾20150816
人民币贬值难改震荡格局
短期人民币贬值的阴云正在散去,但中长期影响仍尤为深远。对于普遍担忧的人民币贬值问题,短期我们反倒不悲观。市场对于人民币贬值的目的的解读主要包括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应对人民币纳入SDR的国际压力,以及刺激出口稳增长等。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人民币一次性快速贬值的方式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同,周四周五,央行的适时干预也使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在了6.4左右的水平,也使得部分投资者对于政府短期汇率掌控力的悲观情绪烟消云散。必须承认,一次性快速贬值的方式有助于避免形成持续贬值预期,降低对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在美联储加息之前对金融体系进行主动调整也是可取的。对于股票市场来说,短期汇率市场的震荡反而强化了股票市场维稳的必要性,这才是短期市场走势不弱的核心原因。中长期,美国紧缩周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宽松周期同时存在,叠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进行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选择时需格外审慎。部分投资者简单类比本币国际化的日美贬值期间国内QE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汇率市场化改革后续变化的复杂性,未免过于乐观。周末关注降准预期是否能够兑现。
市场仍在震荡格局中,判断反弹高度重点关注成交金额放大。当前市场最关心的是反弹高度。从逻辑上讲,市场对于救市资金只救“流动性”,不救“牛市”的认识逐渐清晰,这意味着4300点以上,部分投资者和救市资金之间的博弈更加明显,届时风险溢价明显上行可能在所难免。从流动性角度,我们可以用成交量来观察。当前市场仍是存量加仓的反弹,公募基金1.2-1.5万亿元的主动型权益,假设加仓20%至高仓位区间,带来的增量资金约2500亿元;而二级市场私募权益总规模约1.2万亿元,我们预计加仓的新增资金规模仅约2000亿元。存量加仓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市场如果明显放量将使得做多力量被快速消耗,这可能就意味着反弹行情告一段落。上一波反弹高点4184点对应的两市1.6万亿元的成交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再次强调市场仍在震荡格局中。维持“重建”的观点,长期的资金平衡、估值结构、基本面趋势、风格偏好和领涨的行业主题都需要“重建”,市场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主题催化是市场维持局部赚钱效应的关键,继续推荐国企改革和稳增长。在市场参与者对博弈格局已充分认知,震荡格局大概率将维持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积极寻找主题投资机会。我们继续推荐国企改革。近期相关催化剂纷至沓来,我们在《重建》中重点看好国企改革,我们之前也反复提及,最适合我国国情、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国企改革形式就是央企合并,从股票表现角度说也属于短期难以证伪的方向,此次中远和中海合并得到了央行背书也算别开生面,本周中航系的停牌更加使得投资者对于该主题多了一份期待。另外提示关注地方国企改革近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重点关注广东、贵州和上海。同时,7月财政和金融数据明确了财政政策扩张的“稳增长”方式,但在经济数据依然疲弱的情况下,稳增长政策可能仅仅能够使得需求弱复苏,周期品戴维斯双击行情仍存在疑问。相比之下“稳增长”的新方向弹性可能更大,重点关注:(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新能源汽车受益标的(充电桩);(3)区域投资机会(西藏、新疆、京津冀、东北);此外,旅游等新兴消费服务类板块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