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看上珠三角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MIT看上珠三角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加入日期:2016-12-10 6:26:49

  世界知名学府MIT的师生正将目光投射到中国的珠三角地区。MIT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教授、China Lab创始人黄亚生领衔的研究团队,近几年经常在东莞、中山等地的制造企业调研,他们希望用 MIT 的创新成果改造中国工厂。

  这是12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黄亚生的演讲中获得的信息。当日,由国际知名创投机构 IDG 主办的小蛮腰科技大会拉开帷幕。在其中的平行论坛活动,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智能智造创新论坛”上,包括黄亚生在内的研究者、投资人共同回答了一个问题:创新创业怎么样推进传统产业的发展?

  这对需找出路的广东制造业和需找新的增长点的创业投资圈,都有积极意义。当前,随着国家的双创战略以及传统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建立传统的优势产业与双创的通道,正在成为破解中国产能过剩、技术创新不足的节点。

  近年来,以珠三角制造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从内部看,订单锐减或波动、人力成本抬升、制造业转移东南亚或回流发达国家,都压迫着企业敏感的神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企业该往何处去?“中国制造”怎么样支撑起中国经济增长?

  在视频连线的演讲中,黄亚生提供了一大参考视角——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阿温·杨的经济学模型,长期以来,中国仅有30%的经济增长是基于生产力的提升,与之对比,美国100%的经济增长是基于生产力的提升。这30%经济增长力的提升的特点里面还有60%是由于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效应所导致的。这也就是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

  黄亚生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急需要过渡到一种以创新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也是从国务院到广东省政府都在强调的“创新驱动”。但话说回来,“创新驱动”是想干就能干的事情吗?显然不是。以创新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会遇到一个瓶颈,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

  黄亚生提出解决方案是,开放式创新。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企业外部力量、通过社会科研院所的众包,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 MIT 的师生之所以将目光转向珠三角地区,是因为珠三角地区密集的制造企业能让他们的技术创新成果有用武之地。传统企业创新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创新方式,在目标确定时,这种创新模式高效、经济,但在不确定的因素里面,成本较高。现在已经从自上而下的,变成多方的、开放式的、创意多元化的结构,而且在不确定的要素里面,后者是比较合适的。

  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已经采取这样的方式。譬如,广东科技厅2016年1月推动科技“四众”平台建设,“众创”加上“众包”、“众扶”、“众筹”,即是鼓励企业外的开放式创新。而像美的、OPPO这样的大型企业也已经开始重视社会化的创新模式,也就是通过悬赏、众包的模式进行创新,天时国际创业实验室就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平台,企业或者个人有需求的都可以在平台上发包,有能力的研发机构接包。

  “这是一种创新风险的社会化,能够降低企业个体的风险,政府通过支持和引导这样的平台,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黄亚生说。

  黄亚生认为,广州有着不同于美国的强大的制造业产能,强大的高校创新者需要强大的生产来接轨,广州作为整个珠三角的中枢城市,更应该成为连接国际先进技术与地区产能舞台。

(原标题:MIT看上珠三角制造业? 开放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