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深港通”行情如箭在弦,或为港股空中加油
近期与“深港通”相关的话题再度频频受到市场关注,两会后李克强总理以及证监会对于“深港通”问题的回应再度诱发了新一波的“中小盘”行情,不禁让人联想到2015年4月初的“复活节行情”。事实上,市场在去年5月份就预期“深港通”很快会开通,但由于内地股市和港股自去年6月以来经历数次暴跌,风云变幻,“深港通”也被迫暂时搁置。如今,随着国务院层面的定调,“深港通”开通的步履声越来越近,年内开通已成为大概率事件。而恒指和国企指数自今年2月12日分别创下年内低点18,278.80和7,498.81后,随着内地经济短期改善,人民币汇率及港汇企稳,美联储加息预期延后,以及流动性宽松等因素的影响,截止3月18日恒指和国企指数累计录得11.5%和16.0%的涨幅,悲观情绪逐渐得到释放。从估值角度,无论是P/E还是P/B值,恒指和国企指数依旧处于历史低位,凸显其估值洼地的投资价值。据之前“沪港通”行情的经验,在宣布启动“深港通”试点的2-3个月内有望迎来新一波“深港通”行情,成为港股市场的新动力.
此一时非彼一时,建议关注优质的稀缺标的
回顾2015年4月15日发布的《深港通专题系列报告(一):脉冲式行情与结构性机会》一文中曾提到“‘深港通’策略的核心是中小盘股的结构性机会”,然而在此时此刻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恒指的日均成交额从2015年的1,221.4万元下降至年初至今的722.3万元;外管局为了稳定外汇储备及人民币汇率,加强了对资本外流的管理,QDII等资金南下渠道受阻;美国于去年12月开始进入加息周期,资金回流速度加快,全球从Risk-on转为Risk-off模式,风险偏好显著降低。因此,去年“深港通”水漫金山、概念股满天飞的行情将或难以再现,在有限的资金前提下,此次的“深港通”行情对多数中小盘股来讲可能比之前来得更快,更短,市场投资标的也将更为集中。虽然“深港通”策略的核心依旧在中小盘股上,但投资标的不再能够简单的靠故事和概念迷惑投资者,回归基本面将是此次核心的重点,优质的稀缺标的将成为此次行情的重点关注对象。
最直观的逻辑依然是强对标行业看估值优势
深圳创业板各个行业的估值普遍大幅高于港股小盘股。但从估值的结构性差异着手,创业板行业估值相对排名与港股小盘股存在较大差异。能源、食品饮料、硬件科技、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相对于创业板,在港股行业估值中排名较低。同时,港股市场小型股部分行业,如能源、食品饮料、软件服务、医药、公用事业等,估值相对港股整体偏低。综合来看,估值偏低的行业中,软件服务,硬件科技,公用事业,医药,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的交易规模,流通市值,研究覆盖等都相对较好。该类行业中的新增标的或能受益估值提升,同时相对风险较小。
更重要的是寻找千里马:多维选股锁定优质标的
本次“深港通”预计新增开放标的主要以小盘股为主,而我们的策略也是专注在小市值股票在“深港通”开通后的投资机会。但小盘股的风险相对也比较大,因此也许要有一定的流通市值规模及交易规模作为支撑,较去年相比,也更着重基本面和稀缺性。同时,考虑到小市值股票的公司治理及欺诈风险亦较高,一定的研究覆盖和及时的研究跟踪是投资者降低风险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个股走势将较为分化,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面、稀缺性和估值优势。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了“深港通”标的的选股规则:1)流通市值在30-100亿港元之间;2)日均成交金融大于300万港元;3)覆盖研究员不少于5个及4)过去3个月有研究报告更新(1-4是必要条件,必须同时满足);5)盈利高增长(30%以上);6)稀缺性;7)与A股对标公司相比具有明显估值优势(条件5、6、7至少满足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