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志锦 实习记者 廖丽颖 北京报道
4月7日,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2亿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根据债券说明书,其募集项目主要投向光伏项目,符合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项目的遴选标准。
这是国内首单发行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从早期的绿色信贷到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再到当前发行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绿色融资实现“三级跳”。绿色融资方式多样化,规模也在增加。
但是隐忧依然存在。因为绿色融资有优惠保障,一些企业可能借用绿色融资的旗号,但实际资金并未投入绿色项目领域。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马骏4月初在一次绿色债券研讨会上表示,绿色债券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一问题。
“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绿债,未来这个市场信誉会丧失,真正的绿色企业不会来此发债券,绿债市场的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马骏表示。
在此过程中,引入独立第三方绿色认证和评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绿色融资“三级跳”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计,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需求在2万亿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融资缺口达1.7万亿元以上。绿色融资的需求巨大,融资方式亦需创新。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方案称,要推广绿色信贷,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在方案提到的各种融资方式中,绿色信贷发展得较早。根据《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9.33%。
在马骏看来,绿色信贷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马骏解释称,我国的银行业平均负债期限是6个月,期限比较短。因此,银行发放中长期绿色贷款容易出现严重期限错配问题,从而导致银行投放中长期绿色信贷的能力受限。
“过去绿色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绿色信贷。现在绿色信贷占到所有贷款的比重在9%左右,未来这个比重还会再上升。”马骏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仅仅依靠绿色信贷的融资渠道还不够,还需要发展资本市场绿色项目融资功能。”
2015年12月,央行发布的《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此后,发改委和上交所分别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试点的通知》。
今年1月以来,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青岛银行已成功发行了490亿元绿色金融债。银行通过直接发行绿色债券获得中长期资金资源后,其提供中长期绿色信贷的能力相应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期限错配的问题。
4月7日,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2亿元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成为首只在国内发行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绿色融资实现三级跳。
从现有绿色融资来看,绿色债券的占比尚小。但马骏表示,绿色债券有望成为绿色融资的重要渠道。马骏预计,2016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
马骏表示,除了绿色债券,目前正在推进的绿色金融工作还有绿色信贷贴息和担保试点、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编制绿色股票指数、推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及环境保险等。
需引入绿色认证和评级
因为绿色融资具有优惠政策,比如绿色金融债券纳入人民银行相关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有的绿色融资则有财政贴息的保障。因此,有市场人士担心,一些机构打着绿色融资的旗号,但募集资金并未投入绿色项目,由此可能在绿色融资市场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引入独立第三方绿色认证和评级就显得非常必要。央行此前的文件也指出,鼓励申请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金融机构法人提交独立的专业评估或认证机构出具的评估或认证意见。
安永大中华区绿色金融业务总监李菁介绍,安永有两套方法学对绿色债券进行认证。首先通过对标法律法规判断项目“绿不绿”,其次通过安永绿色评估系统解决颜色“深浅”的问题。
目前,浦发银行委托安永对其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进行了第三方认证。 “认证意见已在发行前和其他材料一并报送人民银行。” 李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过发行后认证更重要,每年度进行,今年底会对浦发这只绿色债券进行第一次发行后认证。” 而兴业银行则委托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进行第三方认证。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工商企业部副总经理艾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投资人要逐渐形成绿色投资的意识,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及成本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我们希望从环境效益和自然资本核算角度做出分析和认证,让投资人了解到发行人募集的资金、投资的项目,减排了多少吨碳,产生了多少节水量、节电量,最终折算成环境成本或者内化为企业财务成本是多少。”艾华表示,“这一系列的技术和经济表现数据,光从资金认证是不够的。”
至于信用评级,艾华建议信用评级机构可以考虑在信用评级报告中专门披露发行人环境治理表现及绿色资金的信息,并评估其对信用等级的影响。(编辑 谭翊飞)
作者:杨志锦 廖丽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