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贸区 大通关体系初具雏形: 近九成企业满意口岸效率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广东自贸区 大通关体系初具雏形: 近九成企业满意口岸效率

加入日期:2016-4-22 5:21:27

  本报记者 杜弘禹 广州报道

  4月2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一周年。

  作为自贸区最根本的一项功能和意义,贸易便利化从一开始就被广东自贸区确定为重点探索内容。

  广东自贸区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双向入手,启动包括“快速验放”机制、“互联网+易通关”改革、“三互”通关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政府采购形式支付查验服务费等改革创新,举措不胜枚举,其中不少更属全国首创。

  由此,广东自贸区以贸易便利化为导向的大通关体系初具雏形。

  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广东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测评的总指标和各分项指标得分全面提升,总体评价得分由基期的66.1跃升至84.3。其中,通关环境和口岸效率的优化起到关键作用。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企业对广东自贸区的口岸效率满意度达87.9%。

  让守法企业看不到监管

  地处珠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港,车船往而复来,繁忙日胜一日。但在此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大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对此,屈艳仟深有体会。这位广州润顺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发现,该公司的通关业务从过去的耗时两三天和多次跑动状况,变为“零耗时”和“足不出户”。

  这种便利源自一项全国首创的“互联网+易通关”改革。广州海关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将主要通关业务“迁移到线上”,让企业得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自助便捷办理报关、查验、缴税等各项通关业务。

  对企业来说,时间减少就意味着利润增加。屈艳仟表示,货船只要多停一晚就带来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一个集装箱每天的成本就达六七千元,现在通关更便利,货物周转率提升,企业负担也轻些。

  此外,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推进深港陆路跨境快速通关,企业进境入区通关时间可节约3-4小时;珠海横琴片区在旅检进境渠道创新作业模式,旅客通关效率提升30%。这些都是广东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的缩影。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介绍,过去一年共探索实施16项具有“广东特色”的监管制度,其中有7项在广东全省推广实施,还有1项在全国推广实施。

  技术层面之外,广东自贸区更加注重制度创新。以“海关快速验放新机制”为例,该机制不仅依托高科技查验设备,更为可贵的是流程再造,使通关作业各个环节由“串联”变为“并联”同步运作,一举将通关时效提高50%以上。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亦是代表,通过该平台,企业可一点接入、一次性递交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的格式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监管部门可共享资源,联合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获悉,广州4月21日正式上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本,新增仓单申报、国际邮件快件、进出口许可、支付结算等8个功能,旨在打造“智慧口岸”。

  不过,最能体现广东自贸区改革诚意的,或许是南沙片区的“以政府采购形式支付查验服务费”试点,只要查验没有问题,所有查验费用都由政府埋单。

  三大片区内的口岸机构亦加强合作,目前都推出“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模式。此外,南沙、横琴也都开展 “三互”通关模式。

  由此,通过不断地精简程序、压缩时间、放宽限制和对接国际高标准,广东自贸区以贸易便利化为导向的大通关体系初具雏形,正在不断完善。

  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总经济师潘玉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各项细小改革创新举措正在逐渐连成整体,推动广东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最终目标是,尽量让守法企业“看不到”监管,充分享受发展自由。

  贸易功能转型加速

  外贸进出口环境严峻的当下,企业或许更能直观体会到“松绑”带来的生机。

  受广东省自贸办委托,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联合上海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院校及相关口岸部门,对广东自贸试验区实施一年来的贸易便利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估。

  报告显示,广东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测评得分从基期的66.1跃升至84.3。其中,通关环境得分89.5,对总指标增长贡献度达54.6%;口岸效率评价指标次之,得分80.6,贡献度为39.4%。

  该报告还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企业对广东自贸区的口岸效率满意度达87.9%,其中横琴片区的满意度为96.6%,南沙片区的满意度为87.2%,前海蛇口片区的满意度为79.8%。

  据海关统计,2016年一季度广东省外贸进出口1.2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4.4%。广东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激活新的贸易业态,以及推动贸易功能转型升级,甚至是城市地位的提升。

  位于南沙片区的广东合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塑料原料供应的企业,该公司正在多个部门的配合下,推进一项名为“DIT”(国际延迟中转业务)的新业务。

  “DIT”业务的优势是,允许塑料粒等大宗商品在抵达港口后,在未找到买家前,可存放在码头指定堆场长达3个月时间,以节约仓储成本。

  这项业务虽然看似简单,但意义重大。该公司董事长柯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DIT”业务可以起到吸引国际中转业务落地、吸引更多国际航线挂靠的重要作用。

  新加坡因为有“DIT”业务,形成国际航线以及相应的产业集群。珠三角是我国塑料原料最主要的需求地区之一,因此既有开展“DIT”业务的必要,也有条件。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从新加坡抢到客户,还有很多客户开始要求船公司将航线挂靠南沙港”。柯明说。

  广东自贸区服务贸易便利化提升,以及由此推动的更加开放,也进一步凸显出珠三角地区,甚至是泛珠地区的腹地功能和优势。

  “粤港跨境货栈”项目也是基于此。这项业务是将香港空运货站货物的收发点延伸至南沙,实现一站式空陆联运,货物运抵香港机场之后,可以直接装车安排转运至南沙保税港区。业内预测,这将给南沙每年带来至少30亿美元的贸易增长。

  上述报告指出,广东自贸区与221个国家(地区)发生贸易往来,与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贸易活跃,增速平稳,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不过,该报告还认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效能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其中一个表现是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水平由62.25下降到61.93。

  作者:杜弘禹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