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标准化可期行业望迎爆发式增长_市场传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传闻 >> 文章正文

3D打印标准化可期行业望迎爆发式增长

加入日期:2016-4-22 8:16:59

  据央广网21日消息,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成立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于推进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增材制造也称为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即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或光敏材料,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增材制造与传统减材制造相比,无需原胚和模具就能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增加材料的方法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简化产品的制造程序,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市场研究机构沃勒斯发布的3D打印产业报告显示,去年全球3D打印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5.9%,规模增长了近10亿美元,目前已达到了近52亿美元。随着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应用领域加速拓展以及产业链不断形成,全球3D打印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相关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迅猛,高性能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2016-2021年中国3D打印产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潜力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上升至40亿元,预计今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可达到100亿元,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

  工信部此前印发的《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已将3D打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计划》提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

  机构认为,随着3D打印行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工业化进程提速,我国工业级3D打印产业在扶持政策的助推下,有望带动国内设备企业快速发展。(.上.证)




  全国3D打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记者21日从央广网获悉,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1日上午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的成立,将对推动我国3D打印技术发展,普及增材技术,促进先进技术传播应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指出,发展增材制造,标准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成立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于推进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担任,共有委员61名,基本涉及我国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涵盖工艺、材料、设备、服务、监测、认证及医学等多个领域。

  卢秉恒院士指出,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下,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迅猛,光固化、选取激光烧结、选取激光熔融、熔融沉积成形等工艺和装备等方面已经具有良好基础,部分增材制造技术和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文化创意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高性能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等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化对于加快推动我国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证券网)




  中石化巴陵石化联合华曙高科发展3D打印

  中石化巴陵石化日前与华曙高科签署为期3年的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这是巴陵石化依托技术创新优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化工产品转型升级的又一战略举措。

  据湖南日报4月20日消息,巴陵石化与华曙高科合作的项目,主要有弹性体粉末材料开发、SLA(光固化快速成型)环氧树脂开发。其中,巴陵石化负责3D打印材料开发,华曙高科负责相关3D打印设备研发,共同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双方建立持久顺畅的双边沟通机制,联合开发过程中建立每月一次的定期沟通机制,组织技术交流会议,讨论材料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中石化根据国内外增材制造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部署巴陵石化等企业结合本企业材料特点开展3D打印材料的研发。巴陵石化利用合成橡胶、环氧树脂及尼龙6三大材料优势,开展了热塑性弹性体等3D打印材料研究和用于3D打印的尼龙材料研究开发。同时,进行紫外光固化光敏树脂3D打印材料、车用尼龙、聚酰胺弹性体、环氧树脂固化剂、碳纤维复合环氧树脂等技术研究,促进公司三大材料产业结构升级。(中国证券网)




  波音公司悬浮式全方位3D打印技术获批专利

  波音公司开发出一种悬浮式3D打印技术,在没有任何实体打印平台的情况下,实现360度无死角操作,并于近日成功获批专利。

  据科技日报3月3日消息,通过波音公司发布的视频可见,使用该3D打印技术,在整个打印过程中没有任何实体的打印平台,所打印的对象始终悬浮于半空中,并且还可任意做空中翻转动作。这与普通3D打印机只能自上而下进行材料沉积有很大区别。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悬浮式3D打印技术在打印时,首先挤出一块材料,通过磁场之力将其喷射悬浮于空中,然后,由围成一圈的多个打印头从不同的方向将其余材料逐层沉积其上。通过磁场还可以旋转3D打印对象,并将材料沉积在打印对象底部,实现360度无死角的3D打印。

  研究人员称,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完全突破对形状的限制,实现更加复杂零部件的整体3D打印。而且,该技术采用多个3D打印机同时在不同方向一起工作,可打印出各种功能产品,并显著提高打印速度。打印出的材料具有抗磁性,经过超级冷却之后能变成超导体。

  此外,波音公司在专利中还提到悬浮的其他方式,例如,通过声波进行悬浮。未来波音公司将使用悬浮式3D打印技术驱动创新,以开发复杂的飞机零部件制造技术。(中国证券网)




  世界首枚3D打印外壳卫星将发射 行业应用拓宽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闻处宣布,该大学计划于2016年3月31日发射世界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CubeSat)。

  据介绍,该卫星为三单元立方星,卫星结构设计和主体制造工作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现代化制造技术科研中心承担。卫星外壳尺寸为30×10×10厘米,全部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使用了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俄科学院远东分院可靠性物理和材料制造学院专家研制的新型航天材料。

  在外壳部分制作完成后,该卫星已交由俄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进行后续加工制造和发射准备,计划于3月31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进步MC-2”号货运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之后再由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例行出舱活动期间发射到预定轨道。卫星设计运行轨道高度约为400千米,服役期限为半年。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希望借助此次卫星发射观察新型航天材料的实际使用效果,其中包括检验陶瓷材料在保护太阳能电池板应对宇宙环境温度剧烈变化方面的作用。此外,卫星还将帮助该大学和合作单位研究人员完成一系列太空试验。

  该大学科学家认为,立方体纳卫星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领域,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外壳将使这类卫星变得更为廉价和普及,进一步降低卫星开发的门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计划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成立12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在轨期间将向地球发送校庆贺词,届时普通无线电爱好者可通过简易设备接收到卫星讯号。(科技日报)




编辑: 来源:华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