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信证券徐彪:创业板外延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上周末,A股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2016年1季报全部出炉,其中,业绩最亮眼的部分依旧还是创业板,即使剔除温氏股份的影响,创业板盈利增速仍然从2015Q4的20.74%大幅上升到2016Q1的40.94%,创下近几年来的新高。但是市场上早就形成了“提创业板必言外延式并购”的惯性逻辑,所以这一次大家肯定也会问,创业板盈利的高增速中,外延并购到底贡献了多少?
创业板外延并购大数据
下面我们就根据几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注:数据库由2011年以来298家创业板公司的631次收购组成(忽略200次对利润影响有限的收购),每个数据都由我们从公司年报中逐个摘录,因此这可能是最全的创业板外延并购数据库。
数据一:能够对利润产生影响的收购案例持续增加,2015年全年完成接近240次并表,但增速由于基数增加开始减缓。
数据二:虽然每年并购案例的增速在放缓,但是每个并购标的平均所贡献的利润在快速增加,2015年并购标的平均贡献利润接近2000万,意味着被并购标的的质量在提升,同时被并购标的也保持了较高的盈利增速。
数据三:被并购标的能贡献利润,也能让创业板公司亏损。以上海钢联为例,截至2015年底,上海钢联持有钢银电商67.82%的股权,但钢银电商2015年净利润亏损4.4个亿,因此按照股权比例粗略计算,被并购标的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约3个亿左右的亏损。
数据四:从行业分布来看,完成并购交易(对利润有影响的并购)最多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分别占创业板并购交易总数的16.2%、14.1%和13.4%。
数据五:创业板内生、外延利润贡献表
注:“创业板利润合计”的统计口径为当年年底之前上市的创业板公司。
从上面展示的几组数据中,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外延并购对创业板的盈利来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创业板公司的全部利润中,有超过22%来自于收购后并表的公司,而创业板2015年全年20%多的盈利增速中,外延收购的标的贡献了10%以上的增速。
既然外延收购对创业板利润的影响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大家就有理由相信,创业板盈利增速能否维持在20-30%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外延收购的数量和质量。
而究竟外延收购的趋势能否持续,还要从美、日几次并购潮说起,看能否从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理解怎样开始的,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
在2004年由新技术引发的全球并购浪潮兴起之前,美国和日本已经分别经历了5次和2次经典的并购浪潮,下面我们就用两张图表简单回顾美、日的并购浪潮。
两张表格里面,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每一次并购浪潮兴起的原因和结束的原因。事实上,列出美日一共经历的七次并购浪潮,是想告诉大家,并购浪潮被终结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当初引发并购兴起的因素发生了逆转。所以要判断创业板这一轮外延并购何时会被终结,就要首先搞清楚它的兴起。
横向比较来看,这一轮创业板的外延并购与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1965-1969年)具有非常强的可比性:
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1 年农业、轻工业和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为1992—1999 年制造业及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为2000—2020 年左右中国重新重工业化阶段或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根据美国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对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我国目前工业化水平所对应的正是美国出现第三次并购浪潮时所具备的工业化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以并购重组的交易类型划分,2014-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所筹划的并购重组有70%以上属于产业整合式的并购,这与混合并购占到并购交易总量的80%的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十分相似。
而站在事后的角度来看,本轮创业板外延并购兴起的宏观环境和模式,与1965-1969年美国的这次并购浪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信息、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很多公司迎来了转型的契机。被并购标的的行业大多集中在信息技术和其它高科技的领域。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的行业集中在电子计算机、激光、宇航、核能和合成材料;中国创业板的并购集中在电子设备和仪器、信息科技咨询、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环境与设施服务等。
其次,金融创新被政策所支持和鼓励,降低了公司通过并购进行转型和产业整合的成本。
最后,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繁荣的情况下,享有较高的估值溢价(创业板自2012年开始上涨,估值不断上升),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外延并购的预期继续提升估值,以高估值收购低估值的非上市公司,然后通过利润的并表填平估值,以此循环的外延并购模式,推动了并购浪潮的持续。美国的第三次并购潮也是由同样的模式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