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坚持占补平衡政策,不仅可以及时补救建设占用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倒逼节约高效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据统计,1999-2005年期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5928万亩,同时补充了耕地6929万亩,有效地弥补了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损失。 与此同时,占补平衡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有倒逼的效果,全国年均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从1985-1996年的750万亩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间的350万亩左右
不过,曹卫星也提到,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有一些耕地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落实占补平衡政策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与中央要求的占补平衡要数量、质量都到位还有差距。因此,要下力气改进和优化占补平衡管理。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 按照“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的思路,提出了改进和规范占补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
具体来说,“控占用”,就是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源头上来减轻占补平衡的压力。“调方式”,就是要转变补充耕地的方式,尽量减少未利用地的开发,着力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落实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算大账”,就是要从单纯强调项目挂钩算细账,转向兼顾区域平衡上算大账,更好地落实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差别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项目差异,实事求是地解决占补平衡的困难,构建“县域平衡为主,省域调剂为辅,国家统筹为补充”这样一种占补平衡的新格局。
针对跨省占补平衡是否“解禁”的提问,曹卫星称,“十三五”期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可以在省域内做到占补平衡,但个别后备资源严重匮乏省份,完全在省域内落实占补平衡确实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全国耕地数量不减少,同时,保障重大建设用地需求,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状况,需要实施补充耕地国家适度统筹。
曹卫星也表示, 探索资源匮乏省份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实事求是解决资源匮乏省份保障发展需求,落实补充耕地实际困难的应对之策,不是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松绑,也不是放松管理要求。通过界定范围、严控规模、严格监督,完全可以确保补充耕地落到实处,牢牢守住全国耕地保护红线,来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