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11-24 19:08:26讯:
24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称因为证监会日前提出对发审委终身追责,市场对此产生新股发审常态化或将终结的担心。
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表示,履职一个月多以来,新一届发审委是在法律法规框架内依法履行职责,对于包括发审委在内的所有证监会监管工作,证监会的态度是旗帜鲜明、一贯的,就是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牢牢坚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
新一届发审委IPO审核四大变化:勇于否决 终身追责
不到六成的新股发审通过率之后,新股发审日后松紧度如何?谁来监管发审委以防“错杀”?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给出了答案。从严监管态势下新股排队序列怎样?排队企业如何?不少市场参与者也明确了反馈,有的企业主动离开排队序列终止审查,有的企业频繁自查以提高过会率。
新股生态正发生变化,总的来说,是这四大变化:
一是否决率高达40%;
二是新股批文调整,终止企业数大增;
三是有的企业主动离开排队序列终止审查,目前已增加至17家;
四是有的企业频繁自查以提高过会率。
IPO的审核尺度将持续严中趋紧
实际上,10月国庆节后第十七届发审委即走马上任,因交接工作和熟悉流程,该届发审委自10月17日开始正式审核新股项目。
如果从10月17日,新一届发审委履职审核新股首发申请算起,截至11月20日正好新股上会审核满月(11月18日、19日为节假日,11月20日未安排上会项目)。这一个月,发审委的从严审核搅动着资本市场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全市场关于新股核准监管环境的大讨论,也让参与各方适应着新的监管尺度下的新股生态变化。
截至目前,新一届发审委共审核52家企业的首发项目,其中,31家企业首发项目过会,16家被否,5家暂缓表决,IPO发审通过率为59.61%,不及六成。
其中,有几个发审日的否决率接连刷新单日通过率最低的纪录。10月31日,上会6家企业仅2家过会,11月7日立冬日更是创下历史新低,6家上会企业仅1家顺利过会。对比过去的数据,上一届发审委,今年以来到9月底,通过率超过8成,去年同期,还曾高达9成。
审得严了,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拍手称好的,这有利于提高上市企业质量,防止企业带病上市。但对于那些在IPO审核排队中的企业,以及保荐机构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滋味。16家被否企业的先例让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券商中国记得统计被否的这16家企业的保荐机构发现,中德证券最惨,其保荐的3个项目均被否,华林证券、光大证券、国金证券也均有2个项目折戟而归。
IPO的审核尺度是否一直严中趋紧呢?答案是肯定的,最新召开的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就职仪式上,刘士余表示,发审委委员必须严把质量关,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要坚决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的监管理念,严格专业履职、依法审核,防止问题企业带病申报、蒙混过关。
证监会党委委员、中央纪委驻证监会纪检组组长王会民也在会上强调,要根据证券法和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依法审核股票发行,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作出独立的判断。对于不合规的企业,要勇于投否决票。
“必须严把质量关”、“勇于投否决票”,这些表述明确了从严的审核理念,且肯定了前期发审委的工作效果。
这是否表明发审委可以任性的否决企业呢?其实也不然,发审委必须对自己的投票结果负责,不管是赞成票还是否决票,都需说出个所以然。刘士余指出,必须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证监会党委已经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
可见,发审委审核企业是否尽责尽职,投票是否合理恰当,有专门的监察委员会进行评判,这也就让发审委能够独立履职,为自己的投票结果负责,能够选出服务国家全局战略、优秀价值投资标的的优秀企业。同时,也能够对发审委委员的履职形成约束,让制度约束权力,防止滥用权力,表明了证监会对可能出现的发审环节违法腐败零容忍的决心和态度。
王会民要求,每名发审委委员必须苦练“内功”,妥善处理好发审委工作职责与自身及家属、与原来所在单位、与发行人等市场主体以及与其他委员的关系。坚决做到“不收钱物、不炒股、不吃请”;坚决禁止通过购买拟上市公司原始股变相腐败;坚决执行相关回避规定,防范利益冲突;坚决净化朋友圈,纯洁社会交往。此外,还必须执行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相关部门要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核查处理。
新股批文调整,终止企业数大增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过去的这一个月,IPO的批文下发数量和新股募资额有所波动,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现,这个波动与市场承受力休戚相关,市场稳定且向好时IPO融资规模稍大,反之成立,但总体来看,都是在一个适度波动的范围内,在市场预期的背景下进行的谨慎调整。
同时,进入10月份,主动离开IPO排队队伍而终止审查的企业数也大增,券商中国统计,共有17家企业是10月份之后离开IPO序列的,占去了今年以来终止企业总数的近两成。截至目前,共有93家企业终止审查。
审核趋严明确,发审关注点至关重要
由于发审通过率高或者低,和上会企业质地、发行人上会时的临时应变能力等息息相关,也会受到很多偶发因素影响,单周或单月的通过率并不能完全代表本届发审委的整体审核风格,还需把观察周期拉长,待上会企业数足够多、审核结果足够明确才能明了。不过,从严审核态度已定,本届发审委的审核重点逐步凸显。
通过对上会企业进行梳理,新一届的发审委在审核过程中,净利润规模等业绩条件并非是审核的唯一标准,除了关注业绩的真实性外,还十分关注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公司治理是否规范、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等。而从被否的企业情况来看,关联交易、募集资金运用、重大不利状况是否会导致持续盈利受影响,财务和业务的规范性,同业竞争等都是发审委的关注重点。尤其毛利率异常,更是格外受到发审委的关注。
有券商投行部门人士明显感受到,以前企业如果业绩好、利润高,他们会较为有信心,但现在他们会继续担忧,“内控会不会被抓到缺陷,持续经营能力会不会被打问号。”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发审委更抠细节,更懂业务主要和本轮发审委规则修订相关。这一届63位发审委员中,专职委员数量被适当增加到42人,其中,4名来自证监会机关和会管单位、15名来自各地证监局、14名来自沪深交易所,他们加总,有33人是来自证监会系统本身。
再者,很重要的一个细节是,以往发审委员是固定分组,IPO申请抽到哪一组,就是那一组固定的那么些人来审了,人员可预期、难免就给个别人想私下沟通留下了缝隙。但新一届发审委,发审会组成变成随机的了,上会企业具体有谁来审,要到初审会召开前才抽签决定。以上种种,从制度上,比以往更有效地把好IPO入口关卡。(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