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证监会对直接融资的表态,这到底有何含义?

加入日期:2017-7-28 8:07:28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7-7-28 8:07:28讯:

  7月26日晚,《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迎来了三位重要嘉宾,包括了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陈共炎。在此期间,节目谈论了不少投资者关心的热门话题,并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其中,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在节目中表示,“将直接融资等同于IPO,恐怕是一个误解。我们通过规范减持政策,收紧再融资,为IPO腾出空间。”至于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则表示,“IPO一定会考虑市场总的发展状况,一定是一种常态化的均衡。”

  实际上,在此前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期间提到“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的表述,曾经引起了市场的不安。在此期间,不少投资者担心,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上,是否意味着IPO要加快发行,并放宽IPO的条件,由此进一步加剧股市的波动风险。

  鉴于这一表述,无论是在7月26日晚的央视节目访谈,还是在此前7月21日的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都对直接融资进行了表态。其中,在此前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证监会表态重视发展直接融资并不意味放宽IPO的条件,而26日晚的节目,则进一步对直接融资进行阐述,试图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但是,从近段时期的IPO发行节奏来看,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速度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下的常态化发行节奏,料在重视直接融资的大环境下,IPO发行力度难有太多的改变,而IPO堰塞湖的泄洪任务依旧存在。

  “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这是国内市场最常见的现象,同时也是束缚当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渠道成为了社会融资的关键渠道,而相对低廉的贷款利率、资金成本,却给不少企业创造出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对于这一间接渠道而言,仍然存在不少的门槛,且更多助力于大型国企、知名上市公司的发展。至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则往往很难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中获取低廉的贷款资金,鉴于企业的周转以及运作,不少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渠道等更多隐蔽的借款渠道来保持企业的存活,而高昂的贷款成本、资金压力,即使可以短暂性支持企业的发展,但企业也基本上很难长期支撑下去,这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对此,在此背景下,助力发展直接融资,并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就显得比较重要。

  事实上,支持直接融资的方式并不仅有股票市场,而以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国库券作为主导的债券融资,同样属于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然而,对于直接融资方式而言,其与间接融资相比,却没有了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与介入,并实现借贷双方的直接融资,加快资金融通的过程。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股票融资对直接融资的贡献力度仍然有待提升,但随着近年来股票市场的逐渐壮大,股票融资对直接融资的影响效果也逐渐增强。对此,在“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的大环境下,股票融资的需求也将会持续展现,而股票市场的持续扩容压力也很难避免。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21日,今年沪深市场已经有269家IPO公司完成了上市,且今年以来的IPO数量以及筹资规模也基本上达到去年全年的水平。不过,即使是一周一批次的常态化发行速度,目前在会的总数依旧高达600余家,而年内新增报会的公司数量也显著提升。由此一来,在IPO发行常态化的背景下,IPO堰塞湖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而随着排队企业数量的高居不下,IPO堰塞湖泄洪任务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

  一方面是加大股票市场的融资需求,加快股市的扩容速度;另一方面则是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失衡发展,投资者回报预期以及投资者索赔效率等依旧发展缓慢,仍不足以达到一种均衡发展的局面。这,也恰恰体现出中国股市长期以来“重融资轻回报”的真实写照,而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市“牛短熊长”的运行格局。

  “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宽IPO条件,且从近期的IPO审核力度来看,也有持续趋严的态势。但,在股市扩容压力不减的背景下,光有审核趋严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进一步提升股市退市率,增强投资者的索赔效率,同时也要强化上市公司的持续现金分红能力,从本质上提升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预期,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让投资者可以享受到股市持续发展壮大的成果,而不是由极少数受益者去独享这一发展成果。

编辑: 来源:□.郭.施.亮.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