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通报了2017年上半年案件办理情况。上半年,证监会启动初步调查和立案调查302起,新增重大案件70起,同比增长一倍以上;新增涉外案件97起,同比增长27%。稽查部门调查终结立案案件118起,其中移送行政处罚审理程序103起,移送公安机关19起。
高莉介绍,上半年查办案件中,内幕交易、信披违法及操纵市场案件仍是主要类型,占全部案件数量76%。其中,内幕交易新增案件140起,占全部案发数量46%,为主要案件类型;操纵市场、信披违法案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并购重组”、“举牌要约”成为案件高发领域。上半年,并购重组领域新增案件92起,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并购重组对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均有涉案,既有利用重组题材实施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也有财务造假信披违法的,部分案件甚至多种违法形态交织复合;举牌要约领域新增案件13起,涉及隐瞒一致行动人关系、超比例持股、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多种违法行为。
案件办理特点方面,高莉指出,一是拓展执法领域,重点打击内幕交易“窝案”。上半年,共对104起内幕交易线索启动初查,正式立案调查36起。除并购重组等内幕交易高发领域外,我会不断拓展内幕信息筛查领域,加大对“高送转”、上市公司收购、业绩重大变化等其他重大信息的核查力度。统计显示,上市公司内部人(22人)及其亲属、朋友等(19人)涉案,成为内幕交易多发群体;传递型(33起)成为内幕交易主要形态,内幕信息在亲属圈、朋友圈、同事圈的多层传递导致“窝案”、“串案”频发,有的内幕交易还诱发信披违法、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等其他违法行为。上半年内幕交易大案要案增加,涉案金额巨大。9起案件交易金额超过1000万元,最高交易金额2.7亿元,最大获利2千多万元。
二是严查财务造假,发现多家长期违规信息披露公司。2017年上半年新增信披违法案件40起,一些上市公司为掩盖违法动机持续多年造假,例如为谋取行政许可或避免业绩承诺无法兑现持续多年虚增利润;一些新三板挂牌公司为进入创新层隐瞒巨额欠款和重大事项。部分财务造假上市公司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严重。新增财务造假立案案件中,除5起案件采取虚构业务等传统造假手法外,以跨期调节成本、费用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案件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财务造假有向境外蔓延趋势。个别上市公司通过设置境外子公司,或依靠海外客户通过体外资金循环的方式跨境实施财务造假,如雅百特案。
三是针对市场热点,精准打击团伙化、复合化操纵市场案件。上半年,新增操纵市场初查案件35起,立案案件16起,部分涉案个人和机构呈现“职业化”、“团伙化”趋势,拥有专门交易团队,资金筹措、操盘下单、设备供给、统筹指挥均有专人负责,先后向多家“民间配资公司”借入证券账户或层层配资获得融资。结合市场热点,重点打击炒作“次新股”、“小盘股”概念等操纵市场行为,有的涉案主体通过大量使用表面毫无关联的数百个证券账户,利用资金、持股优势实施连续交易、短线操纵、信息操纵等多种手法操纵市场,部分案件多种操纵手法交织存在,可复制性、传播性强。上半年统计显示,操纵市场行为动用资金、非法获利巨大,涉案主体平均动用资金30亿元,最高达115亿元;非法获利平均达3770万元,最高获利达2亿元。此外,跨境操纵案件持续显现。
四是对影响恶劣的其他市场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一是股市“黑嘴”紧跟市场关切,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非法牟利。部分知名证券机构从业人员发布夸大估值的研究报告,误导投资者。个别违法主体通过新媒体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二是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行为屡犯不止。上半年,新增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立案案件17起,比去年同期增长112%。三是私募机构违法违规案件数量有所增加。据统计,上半年新增私募基金违法违规立案案件共6起。该领域违法行为突出体现为在资金募集、投资管理等不同环节违规运作。四是“累犯”、“惯犯”屡次显现。例如唐汉博、任良成等少数个人屡次操纵市场被查。个别上市公司因自身持续经营盈利能力不足,为避免退市多次财务造假,连续被我会立案调查。部分中介机构在多个审计项目中因未勤勉履职尽责被我会多次立案调查。
高莉指出,2017年上半年,证监会聚焦重点领域和市场关切,集中力量高效办理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重大案件,形成稽查执法的强大震慑,为全面净化资本市场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下半年,证监会将继续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从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不放过证券期货市场任何时期、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