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2-12 21:37:45讯:
永泰能源债务违约风波仍未平息。
2月12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永泰能源上周没有履行重组债务偿还计划的一部分,并仍在寻求融资,以偿还38亿元人民币债券欠款本金的20%,该债券原本计划于2月6日偿还。
第一财经12日就此向永泰能源相关高层管理人员核实,对方称:“总体在等待债委会债务重组方案,而有关上述信息的具体情况,鉴于最终债务重组方案未定目前无法回答。”
多笔债务交叉触发违约
风波肇始于去年7月。彼时,永泰能源发行的“17永泰能源CP004”未能按时兑付,构成实质违约。
该公司申请股票自7月6日起停牌,其“13永泰债、16永泰01、16永泰02、16永泰03”四笔债券也自当日起停牌。随后多笔债务交叉触发违约,影响持续至今。
2019年1月22日,上海清算所公告显示,截至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代码:041800022,简称:18永泰能源CP001)的付息兑付日日终,仍未收到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支付的付息兑付资金,无法代理发行人进行本期债券的付息兑付工作。
这一债券发行总额为10亿元,票面利率为7%,应付本息金额为10.7亿元。永泰能源解释无法如期兑付利息的原因为:“受债券违约事件影响,公司正常融资功能基本丧失,短期流动性极度紧张。”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永泰能源已违约(含实质违约)的债券总数达14只,金额约为188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永泰能源的前身是泰安鲁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在上证所挂牌交易。2010年10月,经核准更名为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从过去经销油品、煤炭经销、开发地产、金矿开采等转换为煤炭开采。
作为A股煤炭板块唯一民营上市公司,债券危机爆发前的永泰能源曾是能源领域的“跨界王”。不仅制定了“能源、物流、投资”三大产业转型的发展战略,还涉足生殖医疗、赛马场等业务领域。
但在基于融资扩张之下的多元化战略,也使其负债率居高不下,随着融资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速了风险的暴露。
根据永泰能源2018年三季报,截至9月30日,永泰能源负债总额为791.4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3.5%。
控股股东质押比例过高也进一步凸显出资金链的紧张。
第一财经根据永泰能源三季报梳理,截至2018年9月30日,永泰能源总股本125.84亿股,第一大股东永泰集团的持股比例32.41%,作为控股股东的永泰集团持有的被质押股份共计40.24亿股,占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99.93%。
不足5年时间,债务翻两番,永泰能源由此成为中国去年继上海华信国际集团后第二大债券违约公司。
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截至2018年9月底,共有632亿元未偿债务。市场对其偿债能力存忧,也使永泰能源成为2018年沪深300指数表现最差的公司之一。
净利缩水超八成
财务费用骤增、动力煤价格高企,永泰能源2018年业绩恐受较大影响。
根据永泰能源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减公告,预计2018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00万~1亿元,同比减少83.4%~88.38%。
“2018年,受流动性紧张、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致使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长较大;以及因动力煤价格高企,导致电力板块煤炭采购成本大幅增加。综上原因,公司本期经营业绩同比下降。”永泰能源在业绩预告中指出。
2018年度,永泰能源非经常性损益事项,主要为出售原子公司华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相关投资收益,影响金额为6.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后,公司业绩预计减少12.25亿~12.55亿元,同比减少187.49%~192.08%。
另据永泰能源发布的《关于债务融资工具违约后续进展情况的公告》:“违约事件发生后,目前,公司管理团队稳定,生产经营正常,没有出现非正常停顿、歇业情况。”
而由于最终债务重组计划尚未确定,永泰能源通过资产出售偿债。据其1月31日发布的公告,华能延安电厂49%股权转让项目,受让方的相关备案工作已经结束;金融投资类项目已完成。
“所有债务的偿本付息都需债务委员会来安排,我们自己怎样用钱,钱如何支取都需经过债委会的同意,我们目前仍在等待债委会的方案。”上述永泰能源高层管理人员对第一财经表示,“我们的原定方案是在债委会成立之前订立的,债委会成立之后,债务重组方案的资本原则是展期和降息,对于企业而言,鉴于自身现金流状况,我们是可以覆盖利息,并通过逐年降杠杆的方式偿还部分本金,但是偿本付息的方案需要债委会的最终方案出台后进行统一安排,我们都在较为急迫的等待债委会的方案。”
据悉,目前永泰能源最大的两个现金流来源分别是电力和煤炭,这两个大的板块也在被债权人监管,不能滥用,与前述情况是一致的。
“就企业自身来说,还是希望本金不受损失,同时也希望通过同债同权的方式解决,但最终还需债委会来定夺。”上述人士称。
针对煤炭企业近几年信用负面事件陆续出现的原因,光大证券研报指出,其中既有产业周期下行阶段的经营压力,也有外部融资变化的冲击。因此需要持续跟踪煤炭发行人的信用资质变化。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