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郭施亮:沉默近五年的A股 黄湘源:茅台目标价依据

加入日期:2020-4-25 10:04:3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4-25 10:04:34讯:

  导读:
  贺宛男:疫情下何以银行增利保险变脸
  刘柯:限制科技类ETF是什么逻辑?
  黄湘源:茅台1500元目标价依据是什么?

  郭施亮:沉默近五年的A股,历史性机会渐近
  皮海洲:IPO不是A股滞涨的罪魁祸首
  桂浩明:A股打新盛宴会散场吗?

  应健中:在谷底做差价也不错
  宋清辉:中国经济如何突围“三期叠加”


  贺宛男:疫情下何以银行增利保险“变脸”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市公司一季报姗姗来迟。尽管如此,截止本周五,已有5家上市银行、2家保险公司披露了一季报。

  5家上市银行不约而同取得营收、净利双增长。平安银行以营收增16.78%、净利增14.8%,暂居首位。常熟银行营收增10.41%,净利增14.05%,也表现不错。5家上市银行合计营收增11.69%,净利增11.33%,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17元。比之目前已披露一季报的数百家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09元,高出三倍有余。

  而根据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近1700家公司显示,受疫情影响,约有2/3公司一季报将预亏或预减。银行股却“逆流而上”,原因何在?

  贷款增长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而存款增长为9.2%。贷大于存,自然利好吃利息的银行。本来以为,为尽量减少疫情的影响,央行一再要求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一周前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尤其直接提及降息让人关注。可实际上银行息差并未降低。如平安银行净息差从2.62微减至2.6,常熟银行反而从3.39上升到3.41。

  实体经济盈利下滑,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大减38.3%。另据海外媒体报道,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美国银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佳。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一季度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69%、45%、46%、89%、30%和46%。可我们的上市银行利润不减反增,这正常吗?

  也许正因为此,盈利增长的这些上市银行股价均无表现。相反,如西安银行常熟银行等率先披露一季报的公司,本周股价下跌均逾4%。

  与上市银行相反,率先披露一季报的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两家保险巨头,盈利均大幅下降。平安营收减13.2%,净利减42.7%;国寿营收增8.18%,净利减34.4%。与盈利大减相左的是,平安的股东人数从60万增加至80万,国寿的股东人数从10万增加至12.65万。

  中国平安是一家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以及多种资产管理业务在内的全牌照金融财团。其一季报显示,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245.56亿元,同比增长23.0%;平安银行如上述盈利增长14.8%;平安证券实现净利润8.34亿元,增长22.1%;信托规模很小,净利润仅9.03亿元,降幅也不过9.2%。那么是什么使这家金融财团净利润几近腰斩呢?原来是投资产品中的“公允价值变动”竟从去年年底的341.7亿元,变动至今年一季末的-168.41亿元。

  是什么样的投资让其账面收益出现500亿的大窟窿?公司没有细列。只笼统说是“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沪深股市今年以来下降超10%,香港股市下降超16%。同时,受海外普遍零利率政策和国内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内市场利率有所下行。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投资收益率受股市下跌、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有所承压。”

  兴许是为了让财报好看一点,中国平安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财务指标:“营运利润”。据称,“营运利润是以财务报表的净利润为基础,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和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营运利润可更清晰客观地反映公司当期业务表现及趋势。”就这样,其营运利润为359.14亿元,增5.3%,实现持续增长。

  然而,投资人认可的还是被腰斩的净利润。这不,自从有“优等生的答卷”之誉的平安年报发布以来,其股价已经从90元下跌至70元,降幅近25%。同样,中国人寿净利大减也是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记得今年3月,《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下一步将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可以超过30%上限。市场随之发出“万亿规模资金入市可期”的呼声。然而,才过了一个多月,两家保险巨头便交出了盈利大幅“变脸”的答卷,想必是期待“万亿资金入市”的投资者始料未及的。

  笔者始终认为,A股上市公司中金融类所占比重太大。银行股盈利要占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若再加上保险、证券、地产,比重接近6成。香港股市为什么成为全球估值最低的市场,就是因为缺少实体经济的支撑。我们的A股市场为什么从6000点下来后一直在半空中摇晃,也是因为真正有影响的实体经济和产业,特别是科技股比重太低。

  或许,在金融地产等比重没有较大下降之前,中国股市很难有大的持久性牛市。(金.融.投.资.报.)




  刘柯:限制科技类ETF是什么逻辑?
  本周科技股行情一波三折,周三引领反弹周四引领下跌,原因是周三晚间传出监管层暂缓了半导体、5G、新能源车等前期火爆的行业ETF产品的申报。消息一出,周四大市值高价科技股纷纷下挫,市场人气涣散。

  今年关于科技类基金的负面消息一直不断。3月初,易方达中证科技50ETF发行时,临时公告募集规模上限控制在15亿之内,彼时刚刚是科技股引领A股走出节后大跌泥潭的关键时刻,此举被市场解读为一个强烈的管控信号,易方达中证科技50ETF也成为近年来首只在发行端主动控制首发规模的ETF。消息一出,作为市场人气板块的科技股集体下跌,A股也由此进入一个牛皮盘整的态势之中,即便外围股市在科技股引领下大幅反弹也无动于衷。但随后有分析认为,此举不排除是基金公司根据发行预期,主动设置了募集上限而并非监管意愿。当然,3月初和现在科技行业ETF受限的消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也成为市场焦虑和担忧的关键所在。(
  A股的科技股从节前开始调整时日已久,部分大市值高价科技股股价几近腰斩,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半导体50ETF从最高的每份2.6元跌到最低1.5元附近。而科技股是市场有代表性的人气板块,无论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科技股小牛市,还是今年率领A股走出大跌泥潭,科技板块都功不可没。就全球资本市场而言,此次疫情冲击比较大的是航空旅游餐饮百货等传统消费行业,科技板块反而成为抗疫先锋。海外股市率先反弹的也是科技股,道琼斯从低点反弹30%,但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则从低点反弹了近50%,一大批科技股成为引领反弹的中坚力量。如创新高的以新兴线上商业和云计算为主的亚马逊,以线上会议业务为主的Zoom和线上娱乐供应商奈飞,此外,传统的优质科技股跌幅也相对较小,比如微软、苹果、英特尔、AMD等。

  反观A股为什么缺乏活跃度,就是因为科技股的调整始终不见缓和。有不少人认为,限制科技类ETF基金发行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毕竟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部分科技股涨幅过大,科技类ETF如果再火爆发行会让科技股的涨势更猛,从而引发风险。其实这个逻辑是非常荒谬的,在银行存款不断搬家,几十万亿元理财类产品需要新的投资品种的时候,科技类ETF基金发行受限的另一面,就是大消费类ETF发行水涨船高。但扪心自问一下,这些大消费ETF重仓扎堆的个股就没有风险吗?年报显示,1230多家基金重仓驻扎贵州茅台,从而使这家年净利润增长不过15%,主要消费地局限在国内的白酒股市盈率近40倍,股价迭创新高。主营调味品的海天味业可以以年22%的增长维持近70倍市盈率,这样的大消费股有没有泡沫?几年前,类似的逻辑还出现在涪陵榨菜东阿阿胶这些大消费股身上,现在如何呢?一切都成了泡影。

  这真是一个荒谬的逻辑,虽然疫情重创的是传统产业传统消费,但大消费股却如日中天;虽然抗疫最终靠的是科技,疫情改变和创造的是未来新的科技生活业态,但相关的科技股却被一再压制。可以看到,疫情让整个国际化分工出现了变化,以前高科技靠“拿来主义”已经出现了供应链断裂的尴尬,自主可控进口替代不是口号,而是必须付诸现实的使命,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靠科技,不是靠白酒酱油。高层为什么要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就是要占领未来高科技的制高点,避免受制于人。资本市场炒作的是预期,它有提前发现价格的功能,什么产业未来会大发展,资本就往哪里去,实现资本与实业的良性互动。中国经济未来的引领力量是白酒酱油还是高科技?这样明摆着的东西,从ETF获批到市场表现,却一再南辕北辙,让人真是无语。

  最后谈一谈科技股估值,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科技股涨高了有泡沫,需要压制的理由。实际上,虽然很多高价科技股静态估值不低,但从成长性看它们的发展前景很好。如百元股韦尔股份,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达到800%,一个季度几乎就赚了去年80%的利润,你怎么去给它估值?还有很多科技细分行业的佼佼者,它们都有比较显赫的行业地位,科研实力很强,大把大把地投入科研,华为2019年营销收入8500亿元,研发投入就超过1200亿元,净利润才627亿元,研发投入是净利润的两倍,你怎么去给它估值?

  4月初,国务院金融委特别强调,要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言犹在耳,就有这样限制那样制止的消息传出,而且针对的就是市场最有活跃度的板块,也是产业前景最好的板块,这让很多投资者无所适从。最离奇的是,最近几年屡创新高的茅台、海天却没有窗口指导,几千家基金击鼓传花,这是不是厚此薄彼?(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茅台1500元目标价依据是什么?
  某券商通过复盘“4万亿计划”,居然找到了“新基建”对白酒行业复苏影响的依据。这个市场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正常的思维伦理和市场逻辑说了算,而是资金的意志说了算。

  随着贵州茅台披露10派170.25元的靓丽分红,其股价和市值也再次创出了新高。不过,无论多么豪气的分红,也掩盖不了其由于内部治理方面诸多问题很难说已经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带来的增长放慢的隐患。事实上,其2019年营收增速与净利增速虽然分别实现了15.10%和17.05%的同比增长,但这一增长水平相较2018年的数据,则明显表现出某种逊色。

  2019年贵州茅台营收达854.3亿、同比增长16.01%;实现营业利润590.41亿元,同比增长14.9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12.06亿元,同比增长17.05%。这份好不容易还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成绩单虽然在贵州茅台的历史上不算十分靓丽,但总算为前董事长李保芳时代画了一个句号。从一开始“空降”算起,李保芳来到贵州茅台虽已有五年,接任茅台集团和股份公司董事长职务的时间则不过两年。他在稳生产、稳市场、稳队伍的同时,曾经有针对性地对贵州茅台积弊已久的销售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对于消除原董事长袁仁国在这一领域所留下的腐败影响固然很有必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两到五年也算得上一个时代的话,与在长达二十多年里大权独揽的袁仁国显然是无法比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显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连上交所也对当时以茅台集团的名义成立营销公司的做法提出了问询。贵州茅台回复上交所的监管函,主要有两点。一是控股股东成立的营销公司,不会全盘直销公司的茅台酒配额;二是双方也没有大额关联交易的安排。茅台集团成立营销公司,尽管不能说对贵州茅台一点也没有影响,但至少产品销售的增量全部被集团营销公司拿走的担忧是很难成立的了。改革关键时刻关键环节上的拨乱反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茅台营收的相对稳定,也使得贵州茅台的业绩最终不至于因为太多的肥水外流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如果说10派170.25元的靓丽分红对于李保芳不妨说是功成身退的一个交代,那么,对于接任者高卫东来说,则非但未必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反而有可能是高处不胜寒的开始。茅台在产能上目前虽然突破了千亿关隘,拉开了后千亿时代的帷幕,但是,茅台历史上所形成的成于营销、乱于渠道的积弊不仅依然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而随时都有可能在气候合适的条件下引发让人意想不到的反弹。对于李保芳在任期间将原有的经销体系压缩,加强茅台直营门店的管理,并且与多家商超、电商达成合作,推进茅台的直销化的做法,市场并不是没有争议的。李去高来未久,直供渠道1499元的飞天茅台一瓶难求,市场价和出厂价有一千元以上价差的情形又再次重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究竟是对李保芳式改革的肯定还是否定?一时之间,恐怕还难以定论。但是,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思考意义却显然不容忽视。对于正在进入高卫东时代的贵州茅台来说,李保芳的改革倘若半途而废,岂不也就意味着当初袁仁国所营造的格局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尽管在高卫东的选择目前还未形成明朗的倾向性的情况下,市场的动向至多表示了某种不无倾向性的情绪宣泄,未必有可能成为未来茅台销售体制和销售模式改革创新的风向标。放量和提价的双重驱动是否能够成为未来实现趋势性增长的可靠保证,也未必有可能会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茅台现在如果真的是已经供不应求了,那么,当地有的是小酒厂,收并过来改建一下,扩大产能简直可以说是太容易了。但是,以茅台现在这么高贵的身份,时下热衷于买茅台现货的究竟又有好多不是为了收藏或交际而纯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口欲的呢?如果放任茅台的酒价越涨越高,那么,总有一天,市场也会迎来价值泡沫破裂的时刻。

  目前,基于贵州茅台的最新评级,不少券商都已经将目标价上调至1500元/股,这也是迄今为止贵州茅台的股票目标价首次被上调至1500元以上。在资金的作用下,达到这样价位的机构化溢价目标也许也并不是一点可能性也没有。毕竟,这个市场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正常的思维伦理和市场逻辑说了算,而是资金的意志说了算。不过,在贵州茅台已经明确将2020年的增长目标调低到10%左右的情况下,其股价目标价格反而被调高到如此高的幅度,不要说是不是符合晴雨表理论,其依据未免也离谱得有点出奇。某券商通过复盘“4万亿计划”,居然找到了“新基建”对白酒行业复苏影响的依据。其理由据说有三:1、“4万亿”计划落地后半年,白酒行业基本面实现回暖;2、高端酒的率先回暖将带动整体板块复苏;3、股价先于基本面出现回升。然而,找遍贵州茅台的信息,人们除了找到一点茅台集团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参股贵阳银行、贵银金租、贵州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和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之外,无论是老基建还是“新基建”,基本上都可以说是杳无音信。推动金融板块的做大做强,对于贵州茅台用好品牌背书,充分挖掘发展潜力,挤出存在的泡沫和水分,迎接行业发展又一春或不无一定的助力,但贵州茅台真正意义上的“金不换”毕竟并不在于脱离主业的旁逸斜出,当然也更不可能是千方百计地为他人作嫁衣裳。任何离开了主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所谓茅台神话,都未必会是真正靠谱的。作为贵州茅台核心资产的茅台酒在改革创新下产供销的协调发展和生态平衡,才是企业蒸蒸日上稳定发展的“金不换”。对于贵州茅台来说,有了这个“金不换”,就有了一切,没有这个“金不换”,什么都谈不上。(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沉默近五年的A股,历史性机会渐近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较好的运行趋势,但市场底部根基比较牢固,疫情只是延缓了股市摆脱熊市末端的时间。在低价股与破净股大增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历史性机会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特殊的环境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的经济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下,全球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难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不排除存在估值重构的风险。

  从近期公布一季度业绩预告的情况分析,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发布了一季报业绩预减乃至预亏的公告,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熟悉的优质白马股及蓝筹股。由此一来,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的陆续披露,A股市场的动态估值可能会有所提升,现有的低估值优势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但是,上市公司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不佳,并不等同于全年的业绩表现都会逊色。若全球疫情发展形势趋于稳定,接下来难免会存在一轮经济刺激的措施,届时对二季度之后的经济增长以及上市公司的业绩回升,自然会带来较大的提振,乐观来看,甚至会弥补今年一季度经济下行以及上市公司业绩下行的部分空间。从近期全球股票市场的表现来看,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市场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市场对经济下行以及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风险压力正在逐渐弱化,流动性溢价已经抵御掉不少的基本面发展劣势。

  既然估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仍存,市场对估值变化的影响也会趋于弱化。但是,除了估值变化因素之外,对判断市场底而言,低价股及破净股的数量,则是判断股市底部比较实用的指标。

  时至目前,虽然A股市场指数并未创出调整以来的新低,但A股市场的低价股数量以及破净股数量却出现了持续攀升的迹象。据统计,截至4月21日,A股市场不足2元的上市公司数量接近80家,且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跌破了每股面值水平。与此同时,从破净股数量来看,目前A股市场合计有412家破净股,相应的股市破净率达到了11.07%,且这一数据仍存继续攀升的迹象。

  纵观历次股市大底的数据情况,都几乎离不开低价股数量大增以及破净股数量大幅攀升的现象。其中,最具实用性的指标,则是A股市场的破净率水平,从2005年的998低点到2008年的1664低点,A股市场的破净率均在10%以上。与此同时,从历年来的数据分析,股市破净率的持续攀升,并超过10%的破净率水平,那么市场大概率处于历史大底的区域。假如股票市场的破净率进一步攀升至13%以上,那么往往意味着市场所处的位置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已经达到了历史低点。

  此外,我们可以注意到,距离2015年6月股市见顶的时间已经有接近5年。换言之,这一轮股市熊市调整的周期已经接近了5年,纵观A股市场历次熊市的调整周期,几乎未有超过5年的情形,即使是前一轮熊市调整周期,也不过是调整了4年10个月左右,5年左右的调整周期几乎成为了股市牛熊转折的时间拐点。

  一方面是股市破净率已经达到了前几次熊市调整低点的水平,且低价股数量已经达到了历年来股市调整低点所对应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A股市场熊市调整的周期已经非常接近5年的时间,市场随时会面临牛熊转折的时间拐点。从这一系列的现象分析,A股市场似乎已经逐渐具备了走出熊市末端的条件。

  今年2、3月份,在流动性优势背景下,A股市场本来具备较强的突破能力,甚至有走出小牛市的希望。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打乱了原本市场较好的运行趋势,但市场底部根基比较牢固,疫情只是延缓了股市摆脱熊市末端的时间。如今,在低价股与破净股数量大增的背景下,沉默近五年的A股市场,历史性机会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IPO不是A股滞涨的罪魁祸首
  从对股市资金吸纳的角度来看,IPO募资的影响远小于再融资,甚至小于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套现。因此,把股市滞涨的原因归结到IPO的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4月10日,证监会一次性核准了5家企业IPO,创出近年来单批次核发IPO数量的新高。而在同一周时间内,证监会还同意2家企业科创板注册。这也意味着在一周时间内,有7家企业IPO获批,新股发行节奏明显在加快。

  为此,有接近监管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在维护市场基本稳定运行基础上,继续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针对申报企业情况统筹审核进度,每周核发一定数量的IPO批文。既不因各种因素暂停IPO发行,也不因各种因素降低把关质量。同时,根据市场情况保持平稳发行节奏,适当加大支持企业融资力度,但不搞大跃进式的集中核发批文,持续明确市场预期、维护市场稳定。

  尽管有关人士表示“不搞大跃进式的集中核发批文”,但IPO批文从一周核准1至2家到核准5家,这还是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些投资者因此把A股市场滞涨的原因归结到IPO的头上。

  A股滞涨确实是A股市场的一大怪圈。以最近十年为例,虽然美股走出了史上最长的牛市行情,但A股却是“稳如磐石”,十年前,上证指数在3000点区域附近,十年后,上证指数仍然还在3000点区域附近,指数滞涨明显,甚至在稳中还有所回落。

  这样的走势显然是投资者难以满意的。毕竟这样的走势并没有反映出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它还意味着投资者投资十年,总体处于亏损的局面。扭转这种局面显然是投资者所期盼的。但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就要找到导致股市十年滞涨的原因所在。

  A股滞涨的原因显然不能归结到IPO的头上。一方面,作为股市来说,IPO是其责任与义务所在,而且市场发展本身也需要吐故纳新。因此,对于IPO,市场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IPO本身对股市的抽血作用并不大。以今年以来的数据为例,截止4月10日,证监会共核准44家企业IPO,同意23家企业科创板注册;57家企业完成发行,融资823.77亿元。按照这一进程,今年IPO募资金额有望再创近年新高。

  但IPO融资额较之于再融资来说,就只是“小儿科”了。从2月14日再融资新规落地实施,至4月13日,2个月内共有274家上市公司发布或修订定增预案,预计募资合计超44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0%。可见,上市公司再融资对于A股市场来说,才是真正的“狮子大开口”。

  不仅如此,在IPO与再融资的背后,还有一股重要的抽血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重要股东减持。如今年一季度两市重要股东累计减持套现689亿元。而从历史数据来看,股东减持套现的金额甚至超过IPO金额。如去年IPO募资金额为2489亿元,而去年A股共有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净减持股份金额合计达到3937.69亿元,是IPO募资金额的1.58倍。

  可见,从对股市资金吸纳的角度来看,IPO募资的影响远小于再融资,甚至小于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套现。因此,把股市滞涨的原因归结到IPO的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不过,IPO制度对A股市场行情的负面影响却是需要正视的。目前股东减持对市场的抽血作用甚至大于IPO本身,但股东减持所涉及到的限售股问题,显然与IPO制度的不合理有关。根据目前的IPO制度,任何一家IPO公司的新股发行,都会带来3倍(甚至是9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IPO制度让IPO成了限售股的生产机器,股市也因此成了限售股股东的提款机,这个问题是困扰股市行情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正因如此,尽管市场不应把A股滞涨的原因归结到IPO的头上,但IPO制度不合理的问题却是困扰股市行情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正视并尽快加以解决。(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A股打新盛宴会散场吗?
  千军万马申购新股,这是A股的一道独特风景,从市场初创时期抢购形形色色的“股票认购证”开始,不管发行方式怎么变,申购新股始终是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前几年实行了以市值配售的模式发行新股以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到了这一交易活动之中。每当有新股发行,往往会有几百万,甚至更多的账户参与申购,可谓盛况空前。的确,由于在申购新股时客观上没有过程性成本,而通常新股的发行价与上市后的市价会有一定的价差,这就使得这一操作几乎没有风险,而一旦中签则有相应收益,难怪大家趋之若鹜了。

  不过,如果考察一下近几年的新股申购收益,却又会发现是在逐渐走低的。以网上申购而言,由于中签率低,绝大多数投资者虽然逢新必打,但往往一年也中不了一两次。网下申购也因为僧多粥少,配售到的数量很有限。与此同时,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也不如以前,连续多个涨停的情况已经很少出现了;相反,上市次日就开板的情况则开始增加。结果就是,对于网上申购者来说,打新更像是一种免费领取彩票的行为,至于网下申购中C类投资群体2%左右的年化收益,其吸引力也是不高的。当然,A类与B类因为有更多的政策倾斜,收益会好一些,但因为这些投资者数量太少,在市场上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只是,当年发行的一些以打新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理财产品及基金,如今的情况多少有点尬尴,因为当初的预期与现实的反差有点远。

  这么说来,如今打新的盛宴似乎有点名不符实了。而从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是新股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注册制的推广,新股发行价会逐渐走向市场化定价,很难再出现人为制造的与二级市场的价差。这样一来,低中签率(相对于网下申购的投资者来说是低配售率)与缩小的差价共存,最终一定会导致打新盛宴的散场。当然,这种局面在现在还不会出现,那是以后的事情。

  从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角度出发,申购新股几乎可以获取无风险收益,本质上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它之所以会出现并长期存在,是市场不成熟,行政管制过度的结果。因此,当打新不再是包赚不赔的生意时,实质上是说明市场在进步。而当投资者多少已经看到打新盛宴行将不再的蛛丝马迹时,也应该对此有相应的发散型思考。譬如说,以往新股不败的一个基础是新股上市以后会在一个阶段被反复炒作,客观上炒新也是A股的一大特点,但当新股发行价与二级市场基本接轨以后,通过炒新来盈利的模式就会失效。至少,绝大多数新股在上市后不会被爆炒。相反,因为新股太多,并且其中大量的个股很可能未必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较为有限,所以这类新股上市后遇冷的状况也会增加。而这不但会进一步压缩打新的收益,也使得股市的分化更加严重,即少数股票很热门,但更多的股票并不怎么受待见。进一步说,如果这种状况继续演绎,并且发展到一个较为严重的程度后,就有可能导致意欲上市的公司数量下降,同时已上市的公司中就会有人产生主动退市的想法。这样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数量在达到一定规模时,增加会放缓,甚至还会出现阶段性减少的现象。也许,这种格局离A股还远,但回头看看,海外很多成熟市场不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了吗?

  打新收益下降,在很多投资者看来,是少了一个盈利渠道,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换个角度来说,这种并非公平的制度红利的淡化,主要压缩的还是市场上食利阶层的蛋糕,对于鼓励价值投资则只有好处,因此还是应该乐观其成的。(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在谷底做差价也不错
  本周油价的跌势弄得全世界目瞪口呆。5月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收报-37.63美元/桶,每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305.97%,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收于负值。这意味着,将油运送到炼油厂或存储的成本,不仅免费还贴钱,这种市场态势已经超过了石油本身的价值。

  无论是教科书式的定义还是期货市场的炒手,期货市场油价的结算价为负,这大大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和想象。课本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资本家为了稳定价格,可以将牛奶倒入河里。如今世界经济被瘟疫弄趴窝了,生产骤然停顿,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减,过剩的石油岂能倒入海里?

  当然,这是期货市场逼仓的结果,从现实来说,我们经历过国际油价140美元/桶,如今见到过14美元/桶以及期货市场中离奇的结算价,世界已经到了没有什么不可能出现的事了,市场的现实比想象力更超前,只有你、我、他的想象力跟不上而已。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将整个世界搅得不可思议了。

  油价理所当然连累了本周的全球资本市场,A股当然难以独善其身,只是相对而言震荡幅度小点而已。世界经济停摆,导致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减,这是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在正常的经济运转中,油价下跌使企业的运营成本下降是利好,但现在企业趴窝了,这种利好已经被忽略不计了。油价下跌对航空股是利好,如今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飞机趴下了,无论什么样的利好都无济于事。我国早在几年前就指定了油价调控机制,130美元为上限、40美元为下限。当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之时,国内油价不做调整,所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而言,国际油价的相关性显得较弱。

  几年下来,我们见识过国际油价冲击上限,如今全世界面临供应链重组、面临经济走出停摆状态走向复苏,估计油价在下限以内将行走相当长时间,这对资本市场影响究竟有多大,还需进一步观察。

  疫情还没有消停,供应链的修复和重组还在继续,股市的热点还在不断地切换。本周A股的热点转向新基建,发改委本周对新基建做了定义和内涵的描述,这给股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炒作路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一个个热点被重新包装后闪亮登场,围绕着疫情防控的医用耗材、医疗器械、核酸和抗体测试产品、疫苗等医疗细分行业股都不断地被追捧,尽管大盘跌宕起伏,每天个股热点却此起彼伏,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尽显。

  就上证指数而言,目前大盘仍然行走在春节后至今的大箱体之中,上限3074点,下限2646点,短期内走出这个箱体的概率较小。创业板和科创板则各有千秋,从市场活跃度来看,深市依然胜出,沪深每日交易量结构中,沪市占四成,深市占据六成,到现在为止,沪深交易量四六开的结构依然未变。面对这样的市道,投资者仍有较大的博弈差价的机会,选自己熟悉的个股持有,在每日的涨跌中进退有据,控制好仓位,尽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爬出谷底,但在谷底做做差价也是不错的选择。(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中国经济如何突围“三期叠加”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这样的增速,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三期叠加”背景之下,实属不易。实际上,“三期叠加”这个经济术语上一次给我们带来影响是在2013年,而在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三期叠加”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会议公报中。同时,会议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六稳”与“六保”被同时提及。疫情之下,我们应进一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此突围“三期叠加”。

  所谓“三期叠加”,是指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集中出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来看,经历“三期叠加”,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以便顺利实现增长速度换挡、度过结构调整阵痛,以及完成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从政策角度来看,2020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完成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二是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意味着我国在2020年之后的未来五年发展,又将有一次新的“引路”。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一段时间的新常态发展后,客观因素也决定我国经济在多方面都存在转变或改变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我国产业发展需要改革以及创新,才能注入新的动力、开启新一轮的发展。

  从人们的生活及市场来看,社会的不断变化使得消费习惯、需求发生改变,这也倒逼产业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变。适者生存的道路十分坎坷,改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个体的改变最终会影响到整体。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一季度GDP数据负增长6.8%,使得“三期叠加”更为明显。

  实际上,即便没有此次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一批落后产能被政策以及市场淘汰,以及一批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业走入市场,驱动我国经济开始了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客观变化决定了增长速度处在换档期。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我国近年来通过多种货币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力求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保证资金的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必不可少地使得市场再次出现泡沫。消化前期政策红利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引导市场消化或剔除泡沫的影响,否则又将面临用一个刺激政策去弥补上一个刺激政策的不足的问题。

  经济突围“三期叠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关键词应集中在“稳定”、“创新”、“质量”、“法治”、“人才”、“安全”这六个关键词上。

  “稳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产业运作、企业经营、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的稳定,而是全方位的稳定,如社会治安等稳定,不激进、不冒失,强调稳定的社会秩序,创造稳定的社会财富。

  “创新”是基于已有事物的进步,这不单单是引入新的生产方式,而且还包括对产业结构的创新、对经营理念的创新、对不合时宜思维的颠覆。源源不断的创新,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除了要产品质量好,经济发展更是要有质量。未来的发展不是为数据和面子去增加数字,而是为人们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发展,生产将更加强调实用。

  “法治”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张网,阻隔那些投机取巧、侵蚀人民利益、导致发展后退的不法分子,严格执法是趋势所在。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人才方面的工作,高校、企业都有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义务和责任,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安全”是保证发展不被轻易按下暂停键的保障,除了日常所说的防火防盗,还要做好防范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毒灾害、粮食灾害等系列不可控灾害,建立避险避灾场所、因地制宜做好各类物资储备。

  结合这六个关键词和当前时代特点,我认为,未来五年,不断科技创新的数字经济将会是主流,物联网将进一步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物流运输将继续提质提速,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