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8-28 2:19:46讯:
摩根大通分析师Mislav Matejka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即使今年全球科技股已经跑赢大市约25%,但却与1990年代末期的网络泡沫不能同日而语。此轮科技股的牛市行情由强劲的盈利支撑,而非单纯市场炒作,从估值水平而言,MSCI全球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仅超出历史中位数的5%。
随着阿里巴巴等重磅中概股的回归,科技股已成为引领港股市场的新动力所在。
今年以来港股整体走势疲弱,市场分化日益明显。被称为“ATMX”的科技股龙头阿里、腾讯、美团、京东涨势强劲,屡创新高。
截至8月27日收盘,阿里巴巴(09988.HK)连续四个交易日连升,累计涨幅超过11%,年初至今的涨幅约25%,市值突破6万亿港元。年初至今,京东(09618.HK)大涨逾35%,腾讯控股(00700.HK)上涨46%,美团点评(03690.HK)飙升156%,涨势十分凌厉。
“中概股回归港股转移了一部分交易量到香港,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在港股市场投资这些科技股龙头,这对港股成交活跃度以及成交额都有很大的利好,进一步提高了港股的地位,从而吸引更多的中概股回归。”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同时,由于这些科技股龙头升势强劲,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亦不断重仓这类股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过去20个交易日,美团点评、腾讯控股分别录得119.81亿港元、40.29亿港元的净资金流入,位列“港股通”南下资金买入前三大标的。
相比之下,中芯国际、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融创中国仍是南下资金主要抛售的标的,过去20个交易日,已分别录得22.54亿港元、8.14亿港元、7.37亿港元、6.94亿港元的资金净流出。
中概股主场转移至香港
据了解,由于美国不断收紧对中概股的上市监管,阿里巴巴的数个机构大股东近期纷纷表示将持有的美国存托股(ADR)转为港股。自去年11月至今,累计已有19.52亿股ADR转换成港股,在港流通股份增至逾25亿股,以阿里在港注册股份约48亿股计,流通股份占比已超过一半。
包括淡马锡、英国基金Baillie Gifford & Co以及Matthews Asia在内的阿里巴巴股东,近日均有意将持有的阿里巴巴ADR转为港股。
淡马锡发言人向媒体确认,已经转换约1210万股的阿里ADR成港股,价值约30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度,Baillie Gifford将1040万股价值约26.7亿美元的阿里巴巴ADR转移为香港上市股票,相当于其持股的五分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回归港股的阿里巴巴、京东、网易三大中概股龙头,已占美国中概股整体交易的54%。诺亚财富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五年前中国公司首选美国市场上市,其次是香港。现在完全反转了。去美国上市的公司很少了。回归香港比回归内地方便一些,(香港)会成为中概股主场。这将提升交易活跃度,中国和亚太投资者和中国上市公司的匹配度更好,从而改变港股长期低估值的情况。”
在他看来,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将持有的美股转仓至港股,无疑将成为一个大趋势,“其实在美国上市的优点并不多,上市很容易但监管成本很高,现在投资者慢慢理性了,关注的是公司本身,而不是在哪里上市。”
事实上,由于转仓港股的阿里巴巴股份不断增加,港股的交投亦明显上升。去年11月至今约9个月时间,阿里巴巴港股的日均成交约2328万股,成交额49亿港元,美股ADR的日均成交量为1762万股,成交额则高达38亿美元。港股成交相对美股成交比例逐月提升,今年6-8月期间,阿里港股成交相对美股成交的比重已提升至20%左右,远高于年初的约13%至15%。
耀才证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许绎彬表示,随着新经济股成为热炒板块,加上越来越多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将完全扭转过往港股以地产、金融等传统经济为主导的格局。在科技股龙头的助推下,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的股票日均成交额为1000亿港元,同比增长33%。
首个科技指数ETF
7月27日,被称为“港版纳指”的恒生科技指数正式登场,是港股市场上继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后推出的第三个旗舰指数。
尽管恒指低位徘徊,今年迄今为止恒生科技指数的累计升幅逾56%。该指数将追踪经筛选后前30大在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涵盖五大行业,包括资讯科技、非必需性消费、工业、金融及医疗保健。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美团点评以及舜宇光学(02382.HK),在该指数中的比重均超过8%。
市场憧憬未来将有大量中概股回流,包括百度、爱奇艺、B站等。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纳入将为每季度调整一次,如果新股上市首日表现优于现有成分股前十名,即可在十日后直接纳入为成分股。此制度无疑为以后上市的科技独角兽及中概股提供“绿色通道”。
业内人士认为,该指数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在港上市科技股的兴趣,尤其是部分投资美国纳斯达克的投资者有望转向香港市场。根据花旗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上市的科技股数量已由2017年底的137只增至163只。以市值计算,科技股的占比已由2017年的14.6%大幅增至33.2%,交投量占比亦由16.3%升至27.6%。
随着一批科技股巨头对港股市场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南方东英资产管理公司将于8月28日正式推出首个恒生科技指数ETF。相比传统大盘股,科技股的波动更大,因此ETF有助于投资者在捕捉科技股增长的同时,实现比个股投资更低的波动率。
“近期我们的很多客户都对恒生科技指数的被动型产品表示兴趣,他们希望进行更多的非美元资产配置,实现对科网股板块分散投资的目的。”摩根大通私人银行亚洲董事总经理兼亚洲股票策略部主管郑子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并预期该指数到今年年底仍有15%-20%的上涨空间。
郑子丰坦言,疫情加速了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找结构性增长主题的标的,“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进行轮动,加仓一些市盈率不过高、盈利有保证的中小盘股票,而不要继续高追那些大盘股。以港股为例,一些游戏为主的公司估值已经过高,而相比之下,个别电商龙头估值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美股科技股已现泡沫?
自年初以来,做多科技股已被公认为市场上“最拥挤的交易”。根据美银美林最新发布的8月基金经理调查显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购物的方式,做多美国科技股和成长型股票连续第四个月成为“最拥挤”的交易。买入科技股仍是最受基金经理们青睐的投资策略,其次是买入黄金。
作为美国科技股龙头指标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今年迄今为止的涨幅达到37%,今年8月至今的涨幅接近10%,这轮涨幅主要由苹果、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股巨头带领,叠加全球央行推出的货币宽松刺激政策。苹果公司今年迄今为止大涨70%,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美股市场的中流砥柱,而特斯拉股价则飙升逾400%。
然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市场对于这一轮科技股盛宴是否能持续仍存在一些分歧。目前来看,投资者对于这场狂欢显然有些“欲罢不能”。根据IHS Markit的统计数据,追踪纳斯达克100指数的ETF的空仓头寸比例目前仅为1.5%,创下自2019年3月以来的新低。
“目前全世界正处于历史上最大的货币刺激当中,导致流动性泛滥,资金则顺其自然地流向风险资产。在未来6-9个月我不认为市场将会出现大幅下调。”MarketGrader创始人兼CEO Carlos Diez向记者表示。“对于一些大盘股最近市场的反应有些过于疯狂,我需要冷静思考短期将会发生什么。”
摩根大通分析师Mislav Matejka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即使今年全球科技股已经跑赢大市约25%,但却与1990年代末期的网络泡沫不能同日而语。该报告认为,此轮科技股的牛市行情由强劲的盈利支撑,而非单纯市场炒作,从估值水平而言,MSCI全球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仅超出历史中位数的5%。因此该报告认为科技股牛市可能持续并建议投资者加码。
根据摩根大通的数据,美股整体第二季盈利同比下挫33%,但科技股、日常必需品类股和生物科技股这三类股票的盈利却逆市增长。此外,科技股的资产负债表强劲且企业拥有大量的现金流入,与2000年科网股泡沫的情况有天壤之别。
高盛策略师David Kostin亦建议投资者在低利率环境下加仓科技股。然而,他指出,很多共同基金持有美国五大科技股已逼近5%的个股持股上限,未来继续加码的空间有限。同时,美国国会已针对五大科技股进行反垄断调查,短期内股价可能存在下调的风险。
“美股现在的估值的确偏高,但现在市场上钱太多,资金主要停留在金融市场,很容易形成资产泡沫。新经济行业奉行的是赢家全取的规则,从股票投资来看,投资者押注的是企业未来的上升空间、未来的盈利增长。市场虽然有泡沫,但我们不能和市场对着干。”某外资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