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于10月底触反弹行情持续展开,随着三季报相继出炉,尽管整体增长普遍承压,但韧性凸显,且难掩修复迹象,特别是一些在宏观逆风之下加速转型的企业,例如汽车交易平台灿谷(CANG.US)。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灿谷实现总收入为4.16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较二季度的“低谷”增长45%,略超公司指引上限。其中车交易服务业务收入为3.47亿元,占总收入比83.4%。
相较之下,灿谷的传统汽车金融业务则在一直缩减,从2021年四季度占到总收入的25%,大幅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3%,再到二季度5%,三季度进一步降到不足4%。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该分部业务收入占比约9%。
在这样此消彼长下,灿谷已经逐步实现从金融服务平台向汽车交易平台的战略重心转移,接下来便是商业模式的验证阶段。结合灿谷披露的四季度收入指引(4.5-5亿元)来看,虽短期增长仍显吃力,但好在仍将延续修复趋势。中长期而言,随着转型持续深入,叠加宏观经济逐步修复,未来交易量规模放量,不仅可以摊薄成本费用,进一步释放利润,同时也将带动基于车交易相关的其他服务收入的增长。
结合公司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对于业务布局的最新进展来看——新车、二手车平台构建基本成型,新能源化、供应链服务一体化趋势加剧。
今年6月,正式上线“灿谷好车”APP,将新车交易发展推向新阶段。截至九月底,该平台总PV突破30万,UV超2.7万。截至2022年9月30日,“灿谷好车”平台合作车商数达9350家,覆盖国内31省、305个城市。
就产品结构而言,新能源趋势加剧。今年前三个季度,平台全年共售车12639台,其中含新能源车7677台,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超过60%。
与此同时,继“灿谷好车”小程序之后,灿谷于4月底推出“灿谷优车”微信小程序,预计年内将正式推出APP,助力车商提升二手车交易效率和交易体验。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灿谷优车”小程序累计PV、UV分别超29万和1.5万,注册车商数量超过3000家,且车商的参与度也在逐月提高。
显然,依托“灿谷好车”+“灿谷优车”,灿谷计划打造的“新车+二手车”双平台战略已基本成型。目前不论从平台用户生态的发展、交易量的增长趋势,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
灿谷转型发展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特别是今年以来,在笔者看来,这背后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灿谷既有的资源禀赋——公司长期专注于汽车金融领域,在汽车产业中有着足够的资源积累,包括丰富的金融数据和服务经验、庞大的汽车经销商网络,特别是在下沉市场。此外,灿谷还与国内多家主机厂维持长期合作关系。也就是说,灿谷在渠道和车源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是其能有效切入汽车交易环节的战略基础。
在此基础上,灿谷围绕交易,逐步实现对于车源、物流、车务等供应链关键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能够为车商提供完善、高效的包括仓储、物流、交付和金融保险等一条龙的供应链服务,以确保自营业务的服务品质,从而建立品牌和市场口碑优势,并以此通过平台化加快生态扩容,进一步撬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在不确定性和波动加剧的中国车市中,“灿谷好车”平台致力于一条全新的线上数字化供应链,围绕车源、物流、车务等关键环节为汽车经销商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技术赋能下的汽车交易平台生态不但能改善汽车经销商经营方式,还将大大缓解传统汽车经销商在资金、物流和库存等方面的问题,加速汽车流通产业向数字化、科技化发展,助力整体汽车商业变革。
目前,灿谷还在车源、库存及管理等多个关键方面持续发力,以增强自身的综合优势。例如,自营车源方面,积极拓展从种类到数量的储备。目前与广汽三菱、一汽大众和一汽奥迪等大型主机厂的接洽商谈也正在稳步推进中。此外,公司还表示通过提升内部团队对车型及价格的判断能力,因地制宜囤车及销车,增加车源多样化的同时,提升本地化。
而在保障车源供给的同时,灿谷也在完善线上产品功能,实现服务产品化。例如,三季度完成线上一键链入服务(车后市场+车金融)升级。
另外,公司表示,在撮合业务方面,依旧聚焦服务产品化、标准化和创新化,通过上线一系列根据车商需求定制的新功能及产品,更好地服务经销商,从而增加其对平台的粘性。
尾声
总而言之,灿谷正在构建一个以“新车+二手车”为核心的汽车交易生态,且目前格局良好,随着公司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并借助新能源和二手车发展红利,有望加快商业化进程,想必未来实现可持续盈利也是不难预期的。
当然,考虑到宏观经济仍有不确定性、以及国补退坡等因素影响,公司短期增长可能仍会承压。不过一旦车市随着经济企稳并逐步好转,灿谷该交易生态大概率也将迎来加速发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灿谷现阶段的战略重心在于车交易,一旦量级起来之后,金融业务显然将成为其变现的一个分支,因而该分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将不断减小。上述已提到公司传统的助贷业务,目前从收入角度看已压减到极小的比例。在“一增(车交易量)一减(助贷)”趋势之下,影响只会愈发微乎其微,甚至归零,那么相关的资产质量风险也就无从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