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财经分析】债券通5周年: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与更高水平开放

加入日期:2022-7-4 14:21:4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7-4 14:21:43讯:

  债市对外开放不断升级,债券通作为重要的开放渠道,迎来“5周年”节点。债券通公司今日(7月4日)举办“2022债券通周年论坛暨互换通发布仪式”,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香港交易所集团将持续拓展和丰富债券互联互通市场品种,不断优化债券通运行机制。

  欧冠升还指出,早间公布的互换通是深化内地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如同沪深港通和债券通改变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和固定收益市场的基因一样,互换通也将改变银行间衍生产品市场的面貌。

  中国债市的国际化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政策方面,在2016年之后,监管机构几乎相隔几月都会有新举措出台,包括推出了代理模式、债券通等创新机制,优化交易和结算流程等,便利境外投资者入市。产品吸引力方面,在全球利率宽幅震荡甚至负利率的环境下,中国债券因相对较高且稳定的收益率获得了寻求多元化投资及超额收益的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业内观点称,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人民币资产收益具有优势,加之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市参与程度稳步增强,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债券通市场规模稳增参与度不断提升

  债券通“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正式启动,近年来成为国际投资者加码中国债市的主要渠道。“债券通”既注意采取多级托管等国际通行做法,通过两地基础设施系统连接,切实便利境外机构“一点接入”,又充分考虑我国国情,通过准入备案、集中交易、穿透式信息收集等一系列安排,有效支持监管和风险防范。2021年9月,南向开放也顺利落地。

  据债券通官网数据显示,今年5月债券通保持交投活跃,日均交易量达355亿元人民币,月度成交67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交易笔数为7242笔。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交易最为活跃,分别占月度交易量的51%和35%。

  截至5月31日,债券通有3513家入市投资者,当月新增37家,债券通账户涉及3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前10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有78家已在债券通备案入市。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中国金融》发表文章,回顾“债券通”开通五周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并展望高质量发展之路。文章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金融委的统筹指挥下,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业界一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加强债券市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走好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荣艺华在“2022债券通周年论坛暨互换通发布仪式”上表示,境外机构入市便利性不断提升,取消了境外机构的备案结算代理协议,同时境外机构类型更加多元,近年的熊猫债发行规模持续提升,标普、惠誉等机构也先后入市展业,各类主体参与程度明显提升。

  近一年来,债券通不断实现业务突破。2021年底,债券通迎来首家挪威投资者,此外,该公司进一步加强针对中亚、中东、拉丁美洲和南欧等新地区的宣传推广,吸引境外投资者入市。

  此外,目前债券通使用的ePrime已支持多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完成多笔发行,并吸引28家境外承销商签约使用。ePrime系统是债券通公司于2020年10月推出的综合性债券一级发行电子平台,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发及运维,旨在为境外美元、人民币、港币等各币种债券的发行、簿记、定价、分配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5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3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末增长了4.3倍,居世界第二。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规模为32万亿元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二,是仅次于信贷的实体经济融资第二大渠道。

  数据显示,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保持活跃交投,2022年5月份,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11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557亿元。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截至2022年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66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0%。从券种看,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38万亿元,占比64.9%;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0.90万亿元,占比24.5%。

  从债券品种看,2022年5月境外机构主要持有国债23755亿元、政策性金融债8899亿元、同业存单1312亿元人民币以及中期票据902亿元人民币。此外,5月份,新增4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103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16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751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29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债市开放的表现还体现在国际指数的认可方面。2018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这反映了全球机构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金融持续扩大开放以及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同时,金融和货币市场的稳定,也为债市发展和开放保驾护航。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SDR篮子货币中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权重位列美元、欧元后,居第三位。

  潘功胜指出:“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大,但我国债市汇市总体保持了稳定,经受住了一次‘压力测试’,这既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在应对外部冲击方面的体量优势,也充分反映出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慎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体系韧性不断增强,也有助于提振境外投资者对我国金融市场扩大开放的信心。”

  对标国际通行标准配备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

  后续,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有哪些重要进展?下一步应如何推进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如何实现债市高质量开放?

  对此,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债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战场。

  而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2022债券通周年论坛暨互换通发布仪式”上表示,未来北向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下阶段重点为北向通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曹媛媛在论坛上表示,截至2021年末,债市整体托管量达到133.4万亿元,其中信用债为31.4万亿元。近两年信用债市场滚动违约率为0.74%和0.64%,与存量规模相结合来看,每年的违约规模并不算大。

  关于目前存在的改进方向,曹媛媛称:“信用债流动性问题是各国市场普遍面临的难题,自债券通开通以后,境内债市陆续改革了做市商制度、发行定价制度等,也在现券交易和回购方面做了变革,希望可以提升境内机构的定价能力,也提升香港市场流动性水平,后续将关注降低信用债违约风险和完善违约处置机制。”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陈维民稍早也在论坛上也指出:“同一主体发债,在内外评级的差异还是存在,需要逐步统一,才能增强境外投资者的信心。”

  曹媛媛进一步解释称:“目前对于信用债市场的规范,将有利于日后的开放进程,已经做得举措包括加强个券重大事项的披露、引入国际评级机构以及丰富债务重组工具等,包括债权置换、现金要约收购。关于信用风险的对冲工具,目前官方也在进行信用衍生品的探索,市场规模还不大,有125家参与主体,高风险债券在发行时都配套信用衍生产品。”

  潘功胜则表示,对标国际通行标准,兼顾我国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进一步全面推动债券市场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做好市场运行实时监测,构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在保证金融安全基础上推进债券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