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通合科技:不断推动电源模块技术创新发展

加入日期:2024-6-8 0:33:1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6-8 0:33:19讯:

    本报记者 张晓玉

    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通合科技以其对电源模块国产化的深厚积累和前瞻布局,正崭露头角。这家企业究竟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又是如何规划未来发展?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通合科技生产车间和研发基地,试图寻找答案。

    在采访过程中,通合科技董秘冯智勇向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对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走进生产车间,一股现代工业的气息扑面而来。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身着整洁的工作服,忙碌而有序地操作着各种精密设备,一台台电源模块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

    冯智勇指着生产线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个为解决公司全资子公司霍威电源生产场地限制,同时满足国内多功能军工电源产品市场需求的募投项目。”

    霍威电源专注于定制化航空航天特种电源,回顾2021年,通合科技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成功筹集2.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多功能军工电源产业化项目和建设位于西安的研发中心。

    “多功能军工电源产业化项目主要是为了扩大公司军工电源的市场份额,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国产化。”冯智勇表示。

    按照通合科技原定计划,上述生产线完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低功率DC/DC电源模块年产能14000块,大功率DC/DC电源模块年产能5000块,三相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年产能5000块以及多功能国产化军工电源年产能5000台。

    继通合科技2021年的募投项目之后,2023年年底,公司又再次启动了一个新的募投项目,计划筹集不超过7.5亿元资金,用于推动高功率充电模块的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面对下游客户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业务订单的接连不断,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已无法满足我们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我们再次进行了募资,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生产能力。”冯智勇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有望显著提升通合科技在20KW、30KW、40KW充电模块方面的生产能力。

    技术反哺与业务协同

    通合科技在不断扩大产能的同时,研发投入也持续增长。位于西安的研发中心,不仅是军工电源项目的核心研发基地,更是通合科技在电力电子行业前沿性探索的“大脑”。

    走进研发中心,科研人员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之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电源模块的研发工作中。

    西安研发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拥有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实验室,作为整个集团体系内的研发基地,承载电力电子行业的前沿性探索任务。”

    “西安作为科教重地,拥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这对于公司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壮大研发团队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西安研发中心负责人表示。

    在研发中心内部,记者参观了一系列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实验室。这些设备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其中一个实验室里,记者目睹了全自动化灌胶生产设备的运作过程。这台设备是通合科技针对三防喷涂工艺防护性差的问题而引进的,通过双面灌胶技术,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客户对充电模块的可靠性、低噪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合科技针对这些痛点,从工艺、技术、设计、器件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上述西安研发中心负责人介绍,其中,全自动化灌胶生产设备的引入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可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研发实验室中,冯智勇展示了公司的电源模块产品,他表示:“这正是连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航空航天三大业务领域的桥梁。这三大业务领域共享一个技术主线——功率变换技术。”

    这一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探索,同时它也能反哺到智能电网和航空航天领域,提升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这种技术反哺和业务协同的模式,不仅让通合科技的产品更加多样化、高性能,更让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冯智勇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于主流充电模块产品的研发和迭代,推动多元化发展。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推动电源模块技术的创新发展。”

    抓住发展机遇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大潮中,通合科技成功抓住政策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的快速增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相关业务的市场容量正逐步增加。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截至2023年12月份,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比增加65%。

    在冯智勇看来,未来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面对未来空间巨大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充电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市场前景广阔。

    面对行业快速发展下的供需缺口,各方都加大了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为代表的油气运营商纷纷转型;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华为、吉利汽车等企业也进行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车主的需求。

    对于通合科技来说,公司亦紧跟政策步伐,近两年公司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相继推出20KW、30KW以及40KW高电压宽恒功率模块系列产品。

    “充电模块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一直是公司研发与推广的重点聚焦方向。”据冯智勇透露,公司充电模块已经进行了九代更迭,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裕。未来,公司将从性价比、可靠性、转换效率、防护性等方面持续进行产品优化,不断迭代升级。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