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险企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打造硬核实力角逐保险市场。太保科技的诞生便是中国太保面向未来推动数智化转型的战略选择。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太保科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最新一批“科改企业”名单,成为首个进入名单的保险科技企业。
魏骄华称,“无论是太保科技,还是其余险企的科技子公司,人员规模都很大,最少的也有大几百人。这一人员规模保证了我们敢于进行长期战略性投入,同时也更加接地气,我们从事的领域一定会和保险业务紧密结合,做对行业有价值的事情。”
面对今年以来席卷各行各业的AI浪潮,魏骄华认为,面对大模型,不能冒进,也不要保守,而是稳扎稳打,慢慢一步步往前走。当下,大模型能力应该先普及再提高。“DeepSeek本身是一个大语言模型,但是我们业务的环节设计是很复杂的,并不能简单用大模型来解决一切业务问题。”魏骄华进一步说。
对于上述挑战,魏骄华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在内部提出要做一个大模型能力的普及计划,所有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要系统化了解大模型的基本原理、能力边界、适用范围。如果大模型一定会带来颠覆性的时代变化,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像现在我们会打字一样去了解大模型,最近已经安排公司1700名员工去做大模型的培训、认证、实践。只有通过普及让大家更了解大模型后,我们才能利用大模型去全面连接业务,做到‘AI+’,让所有业务的环节使用大模型能力。”
与此同时,大模型“幻觉”问题对金融机构而言也挑战巨大,在魏骄华看来,这是必须攻坚克难的关卡。目前太保科技的解决办法是采取“人在回路”的模式,即依靠人去核对大模型的生产内容,发现不对立即指出,重复训练,提升准确率。魏骄华表示:“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成本高,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前期我们可能花了很高的成本解决大模型幻觉的问题,但一旦让这个模型准确率达到一定水准,成本就会呈几何数级下降。”
据了解,太保科技运用大模型等新技术打造“海豚IC”智能理赔作业平台,深度实践“人在回路”模式,通过海豚IC运营团队“两录一校”解决大模型“准确率难保证”的痛点,使录入差错率降低至0.39‰,远低于同业平均差错率。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大模型的发展,高质量数据集的重要性会愈发凸显。魏骄华透露,已在公司内部推进数据资产入表工作的先行先试,从而让巨量数据发生发挥价值。后续,太保科技将依托数据资产入表工作沉淀的经验、能力,在助力中国太保集团和旗下子公司实现更多数据资产入表的同时,也将助力集团实现数据要素流通,并持续推进融合内外部多源数据要素的营销、风控数据产品能力建设,以数智能力解决业务的实际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