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对科技定价的核心逻辑会变化
秦培景还表示,重估进程正成为资本市场长期趋势的起点,预计未来3—5年核心驱动将围绕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与产业链重构三重维度展开。
技术突破维度,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与感知系统持续迭代,商业航天领域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度跨越临界点,预计相关行业2025年将共同迎来规模化量产拐点;政策赋能维度,央国企通过战略性并购重组优化资产组合,叠加股权激励与分红机制改革,推动市值管理能力系统性提升;产业链重构维度,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窗口已然打开,从基础工艺到高端制程的垂直整合加速打破技术壁垒。
与此同时,市场定价体系将深度重构。“‘研发正估值’将成为未来市场对科技定价的核心逻辑,估值体系正从传统PE估值转向‘主业PE+创新业务PS估值’双轨模型。”秦培景提到。
过去几年,中国科技巨头往往被整体法PE来估值,新业务研发导致的亏损因此以负估值体现在总市值中,主业盈利增长承压加剧了中美科技巨头估值分化。秦培景认为,未来科技企业的传统估值范式会被取代,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则将成为关键指标。
他以AI算力企业为例指出,这些企业的前瞻性技术投入将直接映射至远期现金流折现模型,形成“成熟业务现金流支撑+创新业务预期溢价”的复合估值架构。而这种范式迁移将重塑科技成长股的价值发现路径与资本配置效率。
据秦培景介绍,技术、资本与政策将形成三重协同驱动:技术端,AI算力与智能驾驶等场景革命加速研发转化效率;资本端,外资对半导体设备国产化、eVTOL适航体系等长周期技术壁垒给予前瞻定价;政策端,研发强度深度融入市值管理体系。硬科技突破与场景革命通过产业链纵横联动,构建“研发投入—技术突破—现金流反哺”的闭环生态,持续抬升中国科技资产的全球定价权。
投资港股互联网或是AI科技板块或是更优选择
不过站在当下,对于投资者而言,秦培景在肯定中国资产已具备的差异化竞争力外,也提示要警惕两种风险。一是美国仍主导全球创新定价权,OpenAI构建的基础模型生态对AI发展具有战略影响。二是地缘摩擦可能引发资金流动逆转。
对此,他建议采取“杠铃策略”,对于不具备极强交易和择时能力的投资者而言,这仍然是平滑波动的最优选择。此外,从估值、股价、与AI应用的关联性等多个维度出发,相较于已经充分炒作过一轮的A股相关板块,他更看好港股互联网或是投资AI科技板块。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波中国资产重估引发的行情中,港股不但率先起势,涨幅也更明显。其中南向资金正是做多港股的主力资金之一,4月9日更是“趁机”抄底,当日净买入额高达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中长期维度,港股对南向资金的吸引力将随估值锚切换与风险溢价重定价持续强化。”秦培景表示,作为离岸市场,港股兼具中国资产成长性与全球流动性传导的双重属性,其吸引力不仅源于恒生科技指数较A股人工智能板块的估值折价,更在于互联网平台经济AI化转型的增量预期与外资持仓触底后反转的高弹性空间。
秦培景认为,未来A股和港股的分化将沿着三条轴线深化:
1、资金属性上,南向资金基于产业政策确定性布局港股科技龙头,而全球长线资本更侧重企业自由现金流改善与ESG治理溢价;
2、产业映射上,A股通过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制造端创新构建技术护城河,港股则依托平台经济数据要素优势加速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
3、政策弹性上,港股对国际资本风险偏好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地缘博弈的“压力测试场”,而A股更多反映国内产业政策迭代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秦培景还强调,中国资产重估并非简单的估值平移,预计港股科技板块将通过“平台经济AI改造-研发开支资本化-现金流折现率下移”的链条实现价值重塑,与A股“硬科技突破-场景革命变现”的产业路径形成战略协同,这种双循环格局将推动两地市场在分化中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责编:罗晓霞
排版:王璐璐
校对: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