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底仓门槛是重要考量
“(承销新规)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和公募基金相同的上桌机会。”一位资深券商投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过往这两类资金并非不愿意参与打新,但受风险偏好等因素的限制,多数产品的权益持仓达不到6000万元的底仓门槛。
这也与券商中国记者此前了解的情况不谋而合,打新策略曾是银行理财发展早期最热门的权益投资策略之一。但在实际业务中,银行理财很少直接参与打新,普遍是借助公募基金的通道间接参与。
对比起来,哪怕是从B类到A类的获配率提升甚至都算不上什么了——众捷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A类投资者的初步配售股数高达网下发行总量的71%,但A类、B类投资者的配售比例分别为0.0223%和0.0214%,并未出现特别明显的差异。
但前述投行人士也坦言,政策的松动并不会在短期内让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蜂拥打新市场。产品的策略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的,一个存续的“固收+”产品很难为了打新,便大量买入权益底仓甚至变成权益类产品。
更为可能的路径是,处于接近6000万元范围的机构会选择进行一定程度的补仓,通过加入打新策略来增厚收益,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长线资金入市,给二级市场带来一定的承托。尤其是在低利率市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管理人不得不选择通过打新、定增等方式来谋求相对安全的更高收益,以满足投资者需求。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也显示,理财公司存续的权益类产品规模仅0.03万亿元,相对26.31万亿元的总量占比仅0.11%,存在相当巨大的增长空间。
事实上,近期已有多家理财子公司密集表态,表示将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持续增持权益类资产。例如,4月10日,中银理财发文称,将在管理好产品整体风险的同时,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权益资产配置,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和内需板块,布局指数策略、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4月11日和9日,兴银理财、杭银理财也相继宣布拟分别自购5000万元、2亿元自家旗下的含权理财产品。
责编:杨喻程
排版:王璐璐
校对:刘榕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