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IPO受理节奏逐步回暖 杨德龙:值得期待

加入日期:2025-6-28 9:51:45 闂傚倷绶氬ḿ褍螞濞嗘挸绀夋繛鍡樻尭杩濇繝鐢靛Т鐎氼亪鎮炴繝鍥ㄧ厸鐎广儱楠告晶顕€鏌涚€n亞肖缂佽鲸鎸婚幏鍛村传閵壯屽敽缂傚倸鍊哥粔鎾囬崹顐$箚闁圭虎鍠楅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欏仺妞ゆ牭绲介弸銈囩磼閹拌埖瀚�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5-6-28 9:51:45讯:


导读:
1 贺宛男:IPO受理节奏逐步回暖
2 郭施亮:险资频频举牌银行股为何不恐高?
3 杨德龙:国际局势进一步明朗 下半年A股和港股行情值得期待
4 张春林:下周,市场有望重回升势
5 海西一狼:收回的拳头再出击更有力量!


 1  贺宛男:IPO受理节奏逐步回暖

  
  
  自2024年6月上交所受理泰金新能拟登陆科创板,2024年7月深交所受理中国铀业拟登陆深交所主板以来,至今年5月的9个多月时间里,IPO受理几乎处于暂停状态。从今年5月起,IPO申报节奏逐渐回暖。

  统计显示,今年1至4月,A股全市场IPO受理数量分别为1家、0家、2家、3家;5月,沪深京三大交易所累计受理IPO申请22家;截至6月26日,6月IPO受理数激增至84家。今年以来合计受理112家,超过去年全年的77家。

  6月下旬IPO增速明显加快,6月23日、6月24日、6月25日,受理家数分别为10家、9家、15家,最新披露的6月26日发行上市审核项目动态,一天就达17家!

  在6月受理的84家申报单中,上交所主板5家,深交所主板6家,创业板11家,科创板9家,合计31家。这意味着北交所的申报数量超过六成。

  在科创板今年受理的11份申报单中,有4家未盈利企业。它们分别是:6月26日受理的安徽视涯科技,2022年至2024年(下同)净利润分别为-2.475亿元、-3.04元、-2.468元,拟募资20.15亿元;6月17日受理的上海兆芯,最近三年净利润分别为-7.27亿元、-6.76亿元、-9.51亿元,拟募资41.69亿元;4月2日受理的西安奕斯伟材料,最近三年净利润分别为-5.33亿元、-6.83亿元、-7.38亿元,拟募资49亿元;3月28日受理的北京昂瑞微电子,最近三年净利润分别为-2.9亿元、-4.5亿元、-0.65亿元,拟募资20.67亿元。

  尽管受理家数明显加快,但过会企业并不多。最新信息显示,6月过会5家,5月过会1家,4月过会5家,1至3月过会7家,上半年合计过会18家。

  在发行上市方面,节奏也没有加快。除3月发行13家外,每个月基本控制在5至8家,募资50亿元至80亿元。

  去年10月,证监会在按下IPO审核“暂停键”时曾表示,暂停IPO审核不是为了停滞不前,而是要重新制定更严格的审核标准。以后企业想上市,不仅要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还得做好受罚的准备。事实上,通过管理层的现场检查,确有多家带病闯关的IPO申报企业,包括投行和审计所受到处罚。

  也许正因为监管部门严把IPO上市关,尽管申报和受理企业呈直线上升趋势,但A股二级市场表现还颇为平稳。本周主要指数和成交量均有所上升。

  但近几日,IPO市场还是有某些变化。本周五(6月27日)发行的科创板新股屹唐股份,发行价8.45元/股,看似不高,但发行市盈率高达51.55倍,而行业市盈率仅为29.44倍。查询该公司的财务状况,2024年每股收益(发行后)仅为0.18元,尽管盈利增长较快,如2024年(5.04亿元)比2023年(3.09亿元)增长74%,但半导体为周期性行业,2023年相比2022年(3.83亿元)就下降了19%。

  实际上,今年发行的新股,其发行市盈率大多低于行业市盈率。如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为19.42倍,行业市盈率为28.79倍;科创板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0.03倍,行业市盈率为32.62倍。主板市盈率更低,平均发行市盈率在16倍上下,行业市盈率在26倍至27倍。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7月将发行两只新股。

  7月1日发行的创业板新股同宇新能,发行价84元/股,发行市盈率并不算高(24倍),但该公司的净利润从2022年的1.88亿元,降至2024年的1.43亿元。

  7月7日发行的华电新能,是近几年少见的大盘股,共发行49.69亿股,计划募资300亿元。若以此计算,发行价为6.04元,而其2024年每股收益为0.23元,发行市盈率将达26倍(行业市盈率为17.85倍)。该公司主要从事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

  毫无疑问,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新股发行理应常态化。放眼港股市场,上半年发股募资900多亿元,相当于A股市场的3倍,二级市场依然表现平稳。在笔者看来,一是香港市场发行的多是优质股;二是大部分为A股公司的二次发行(H股),并无A股发行后源源不断的限售股。

  另一方面,优质新股要发,劣质孬股也要退。只有吐故纳新,才有健康优良的资本市场!(金.融.投.资.报)



 2  郭施亮:险资频频举牌银行股为何不恐高?

  
  
  
  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单边上涨行情,国有大行以及头部股份行的估值与股息率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投资性价比也明显低于前两年。但是,与股票市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相比,优质银行股依然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和股息率优势,仍然属于市场中的“优等生”。

  进入2025年以来,险资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今年以来,包括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在内的险资,纷纷投资增持了银行股,平安人寿甚至采取了频繁举牌银行股的措施,成为了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险资至少八次举牌银行股。以平安人寿为例,今年以来举牌招行H股的次数高达三次。杭州银行则在今年1月下旬遭到了新华保险的举牌。

  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多起险资增持举牌的现象。从今年的情况分析,险资频频举牌银行股,也反映出险资对银行股的喜爱。那么,为何险资如此偏爱银行股?

  从整个市场大环境分析,目前国内市场正处于低利率环境。其中,国有大行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仅为0.95%,国有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以及大额存单利率已经全面步入“1”时代。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险资手握大量的资金,如果不采取主动投资策略,那么很容易导致大量资金的被动缩水。

  在实际情况下,当保险资金投资运作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时,将会面临利差损失的风险。如果险资机构的利差损失进一步扩大,将会对险资机构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

  优质资产难寻,是当前险资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市场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如果险资机构不采取主动出击的行动,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利差损失的持续扩大。于是,从控制利差损失、应对低利率环境的角度考虑,险资机构将会重新调整自身的资产配置策略,并且会逐渐提升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今年以来,险资在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开始明显提升。在众多资产中,具备高确定性、低估值以及高股息特征的优质资产并不多,优质上市银行属于优质资产的代表品种。

  从今年以来险资增持举牌的上市银行来看,基本上属于银行业的“优等生”。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投资头部银行、投资“优等生”银行,更容易获得确定性的资产增值机会。

  截至今年6月下旬,虽然国有大行以及头部股份行的平均股息率已经不足5%,但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相比,优质银行的股息率依然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低利率环境下,险资主动增持举牌银行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2023年以来,以国有大行、头部股份行为代表的优质银行股,已经走出了长达两年的牛市行情。在优质银行股赚钱效应持续提升的影响下,险资机构增持银行股的步伐开始提速,银行股的投资吸引力也在加快提升。

  从政策层面分析,近年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包括今年出台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意在推动中长期资金的入市步伐,并提高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投资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中,强调了推动专业机构投资者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的考核机制,提高权益投资比重。通过长周期的考核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周期,为资本市场带来稳定的增量资金补充。

  在鼓励中长期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背景下,优质银行股成为了大资金追捧的对象。险资加大对优质银行股的配置比例,也是政策环境驱动、低利率环境推动以及自身资产配置需求的综合结果。

  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单边上涨行情,国有大行以及头部股份行的估值与股息率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投资性价比也明显低于前两年。但是,与股票市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相比,优质银行股依然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和股息率优势,仍然属于市场中的“优等生”。

  从大资金的角度考虑,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第一是寻找确定性的投资机会,第二是寻找确定性机会下的“优等生”。也许,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可以同时符合这两点的资产为数不多了。(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